□胡佐斌本报记者 陈四四
岳池县赛龙镇天神堂村的猫儿沱,是渠江边上的古渡口,对面便是重庆合川市香龙镇大垭村和枣梨村。上百年来,两岸村民通过渡船互通有无。如今,40岁的蒋贤伟还在这里坚持摆渡,方便着两岸的村民。
出赛龙镇约1公里,便来到渠江边上的猫儿沱渡口。一艘近20米长的机动船停靠在岸边,等待人们登船过江。不多时,蒋贤伟拔出船艏上的插杆,再用长竹篙在岸上用力一点,船便悄然离岸。
蒋贤伟出生于合川市香龙镇枣梨村打鱼世家,祖上几代人均过着农忙务农、农闲打鱼的日子。蒋贤伟已过世的岳父李华清,是岳池县赛龙镇罐顶山村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猫儿沱第一个以私营方式摆渡的人,与蒋贤伟的父亲天天在渠江上照面,关系甚好。待双方子女长大成人后,两家便结为亲家。2006年,李华清因年事已高,只得将摆渡的活路交给女儿女婿。没想到蒋贤伟这一干就是7年。
渠江两岸的村民,至今都离不开蒋贤伟的渡船。5月27日,香龙镇大垭村的张少珍坐上渡船,到赛龙镇去赶场。“从小我就赶赛龙场。”72岁的张少珍告诉记者,如果赶香龙场,就要走20多里路。如果来回坐车,那么来回一次就要花去一二十块。而赶赛龙场就方便多了,乘坐渡船过河,上岸走几分钟就到了。
除了赶场,坐船走亲访友的也特别多。蒋贤伟说,一年里,渠江两岸通婚的少说也有10多起,所以两边的亲戚也很多。
待人和气的蒋贤伟,很受两地村民喜欢。遇到年纪大的老头、老太婆,他会主动去搀扶上下船。蒋贤伟的收费也很低:逢赛龙场的日子,坐船的人相对较多,收费为每人1元,其他日子则是每人2元。一年下来,蒋贤伟的收入只有1万多元,若除去油钱和其他费用,所剩不多。可是,蒋贤伟却不愿意外出打工。“这样的日子我习惯了,大家也离不开这船。”他说,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每年都对他们进行补贴,“去年补得最多,补了2万多元。”
新闻推荐
“创建文明城市要重视整体,更要注重细节。”近日,岳池县举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第四次指挥部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细微之处,全力打造一座更富人性化的温馨之城。□肖龙本报记者陈君餐桌提...
岳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岳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