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文化活力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本报记者 陈君
12月7日清晨,浓雾尚未散去,广安市岳池县坪滩镇马家沟村民间乐队的鼓手代昌荣已来到镇上的免费文化站,拿起鼓棒,干净利落地在架子鼓上打击出一连串节奏,然后起身活动腿脚。这是代昌荣每次排练前的热身运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坪滩镇的一些曲艺爱好者便组建了广安第一支民间艺术团。上世纪90年代,民间艺术团进行改革,成立了腰鼓队、军鼓队、杂技团、戏曲队等,各村也相继成立了民间乐队。代昌荣所在的乐队也是在那时成立的。
代昌荣回忆说,他于2005年参加了镇上举行的卡拉OK大赛,获得好评。乐队老师找上门,邀请代昌荣加入乐队。“老师觉得我节奏感不错,建议我学架子鼓。我就买了架子鼓和书自学。”
经过6年多的学习,代昌荣打起架子鼓已轻车熟路,节奏沉稳,不时还有高难度的“加花儿”,成为整个乐队的核心人物。如今,乐队成员有8人,除键盘、鼓手、吉他、主唱外,乐队还有专门的伴舞队员。“我们以民歌为主,加上伴舞,大家很喜欢看。”代昌荣说。
“你们经常排练和演出,会不会影响生产生活?”记者问。
“我们用业余时间排练和演出,平时的生产已上‘轨道\’。”乐队成员杨晓梅抢着回答。原来,杨晓梅家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当地的专业合作社,“当地农民大多加入了专合社,种地这些事情是业主请的专业人士在搞,我们最多下地打打杂,挣钟点工资,空闲时间多得很,排练时间很充足。”
代昌荣向记者透露,为鼓励各村乐队发展,镇上建起免费文化站,作为大家的排练场地,每年还拿出1万元至2万元,帮助各乐队添置设备和日常周转。每次排练,村里还会补助50元。乐队参加演出也能挣到不少钱。“我们经常到周边区县演出,还到南充和重庆等地演出过,一年下来能收入5万多元。”
17岁的沈静是乐队的主唱。沈静主要在南充、岳池等地从事化妆品推销,一有空闲就投入到乐队的排练中。沈静说:“生活无忧,而且很快乐。”
像马家沟村民间乐队这样的民间演出团队,在坪滩镇已有15支,常年在外演出的有6支,坪滩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镇。
新闻推荐
□胡佐斌本报记者陈四四岳池县赛龙镇天神堂村的猫儿沱,是渠江边上的古渡口,对面便是重庆合川市香龙镇大垭村和枣梨村。上百年来,两岸村民通过渡船互通有无。如今,40岁的蒋贤伟还在这里坚持摆渡,方便着...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