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节庆文化群众化、文艺演出常态化、文化阵地全域化——
□胡唐 本报记者 李宇
前不久,第三届广安文艺奖评比揭晓,《党的光辉照我心》、《大地听歌》等61件优秀作品获奖。
近年来,广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民生工程规划,关系群众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文化惠民的项目优先安排,实现了节庆文化群众化、文艺演出常态化、文化阵地全域化,老百姓年头到年尾、天天有戏看。
节庆文化群众化:不要“明星”要“草根”
近日举行的岳池县第五届农家文化旅游节上,作为压轴戏的大型曲艺民俗风情剧《岳池农家》没有大腕、没有明星,演员多来自民间艺术团体,有的就是当地农民,怎么看都觉得班子有些“土气”。
出乎意料的是,演出吸引了上万名观众。农家文化旅游节缘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岳池县委书记李永平认为,依托本土文化,反映当地风土人情,拉近与群众距离,这样的“节”就有活力,老百姓就爱看。
事实上,广安几乎每个县 (区、市)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如:华蓥山幺妹节、武胜龙舟旅游文化节……每一次活动,群众参与度都超出了主办方预期。
“节庆文化活动的落脚点就是群众广泛参与。”广安市委书记王建军表示,以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等内容有机结合,使文化为群众喜闻乐见。
成效开始显现:广安首届红色文化节推出的《红色·风情·记忆》文艺晚会等13项精品文化大餐,吸引观众5万多人次,成为广安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群众参与性最强、综合水平最高的文化盛会;岳池通过第五届农家文化旅游节搭台,成功引进项目42个。
文艺演出常态化:群众天天看“大戏”
年前,邻水县川剧团“文化大篷车”开进兴仁镇中学,一出以真实故事改编的方言话剧——《毒之害》,让1000多名师生深受教育。今年以来,该团几乎走遍了邻水所有乡镇,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近10万人次。
去年初,邻水县川剧团等文艺院团启动 “文化大篷车”——一年一个主题、一年演出一百台,“文化下乡”变为常年在乡,把老百姓喜欢的文艺演出送到了家门口。一年下来,广安市县两级宣传文化部门组织送戏下基层近200场,观众超过80万人次。
如今在广安,大型文艺演出及展览活动已成常态,并带动高雅艺术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文艺演出常态化,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文艺精品不断呈现。去年举行的 “颂歌献给党——四川省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广安选送的新编现代川剧《杨汉秀》脱颖而出,荣获四川省优秀剧目奖。
文化阵地全域化:“送文化”成“种文化”
2011年12月20日,天刚擦黑,广安区观塘镇八里新村社区文化中心就热闹起来:伴着几位“草根明星”的动情演唱,十几位农家大嫂手拿彩扇翩翩起舞。
“草根明星”唱功和演技不及专业演员,却个个认真投入,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这一“社区剧院”也被村民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刘老根大舞台”。
百姓唱给百姓听,把身边的事演给大家看,见证着广安 “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
转变的背后,是文化阵地全域化。广安市文体局局长郑建军介绍,近年来,广安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起了覆盖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文化阵地,每个村(社区)都有图书和专用的电视音响等器材。
文化阵地全域化,也使“种”在基层的文化内化为群众的文化自觉。邻水县太和乡普新村老年文艺团在当地小有名气,15名成员全是60岁以上的老人,逢年过节赶场聚会,只要群众需要,他们就登台献艺,去年已免费演出30场。如今广安共有各种农民文艺团队近50个,各类“送戏下乡”年演出超过1000场次。由此带来的是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乡村文明的新气象。“过去,白天摸锄头,晚上摸砖头(麻将),现在晚上有时间就往村文化广场跑。”岳池县齐福乡五块田村村民说。
新闻推荐
4月19日,岳池县曲艺工作者在花园小学手把手教孩子们演练曲艺节目“盘子”。“中国曲艺之乡”岳池县,从今春开始在全县各所学校开设曲艺兴趣课,传承本土曲艺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邱海鹰摄...
岳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岳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