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安 今日华蓥 今日邻水 今日武胜 今日岳池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今日武胜 > 正文

概说广安蛮子洞

来源:广安日报 2020-06-14 00:45   https://www.yybnet.net/

前锋区人和寨七间屋室内走道。

位于嘉陵江畔印山公园内的武胜山水崖墓群。

□唐云梅 文/图

在广袤的西南大地上,山腰间、水崖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洞穴,民间老百姓称之为蛮子洞、蛮洞,也有地方称巴人洞、躲兵洞、兵子洞、土匪洞等等。所谓蛮子,最早是中原华夏民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南方属于蛮夷之地,所以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南蛮子、南蛮。蛮子洞,即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洞穴。从功能上看,蛮子洞有三种:一种是以洞为家的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洞穴、洞屋;二是人们在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为躲避战乱或匪乱而开凿的洞室;三是埋藏人类尸体的崖墓。凡此三种,民间统称为蛮子洞。

广安的蛮子洞,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广安有300处蛮子洞,主要分布在嘉陵江、渠江流域两岸,或山梁上,或山腰崖壁上。

以洞为家的蛮子洞

以洞为家是南蛮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他们亦被称为洞蛮。西南夷诸族中洞蛮人的洞居之俗常见于文献之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隋书·南蛮传》载:“南蛮杂类,与华人杂居,曰蜑,曰獽,曰俚,曰僚,曰狏。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谓之百越是也”,说明南蛮土著各族有逐洞而居的习俗。唐宋以来,洞居南蛮后裔各族主要分布在西南的湘鄂西、黔滇、两广、海南等区域。《隋书·地理志》中写到“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唐代《蛮书·名类》所载的云南土著崇魔蛮“溪洞而居,素养牛马”。《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黔州》载:“杂居溪洞多是蛮僚,其性狂悍,其风淫祀。礼法之道,故不知之”。《炎徼纪闻》卷四载:西南“苗人,古三苗之裔也……择悬崖凿窍而居,不设茵第,构竹梯上下,高者百仞。”《峒溪纤志》中的西南山民也是“择悬崖凿窍以居,悬竹梯或缘藤上下,高者百仞,栖以猿又”。《岭外代答·外国门下》中载宋代俚僚“自蛮洞出居,专事妖怪,若禽兽然”。清代文人所撰《岭南杂记》中“自韶州至英德,一路山皆陡峭拔起,平地如削,中多洞穴,人构木居之”。

总之,古典汉籍记载表明,居于山地间的许多“南蛮”支系在唐宋明清时期仍然保持着洞居的习俗,近现代有不少都延续发展下来,虽然从数量与分布范围上都大大减少了,但是将天然洞穴作为聚落组成部分的传统仍有保留。如在黔南麻山、桂北石山等苗、壮、布依等族聚居的山地地区,宽大的洞穴时常经简单加工作为仓库、酒窖等聚落的附属设施。

以洞为家的洞穴、洞屋,除石器时代以天然洞穴为家外,往往借助天然洞穴或岩厦,采取夯筑、木构、石砌等方式进行修筑,或在天然洞穴内部修建,或于岩厦或崖壁之前修建。以洞为家的蛮子洞,目前广安尚未发现。

躲避战乱的蛮子洞

躲避战乱的蛮子洞是兵荒马乱的动荡时期,百姓为了逃生自保,在山石中开凿的石洞屋。为了隐蔽、安全,不为外人注意,洞外一般不会搭建设施,往往在洞内按生活空间和布局要求开凿一些必须且简单的附属生活设施,如房间、灶台等等。广元市东河镇被当地人称为巴人洞的雷家岩石室便是百姓为避难而在山体上开凿的石洞屋。雷家岩石洞屋有石室5个,距崖脚高度5至10米不等。内存有碑记两通,记述了村民为防止匪患而建石室的过程,碑记落款分别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正月十八日、清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

躲避战乱的蛮子洞,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广安有15处,其中宋代2处,宋至明清时期1处,清代9处,民国时期3处,尤以邻水山区较多。这些石洞屋都是在崖壁上开凿,单室或多室,室内较为宽敞,有的有灶台、水缸、瞭望口、射击孔等设施。最典型的当属1932年开凿的前锋区人和寨石屋,有房屋7间,俗称七间屋。有过道,对外只有一扇门进出。石屋宽2米—4米不等,进深约3.4米,高约2米。室内有厨房、水缸、储藏室,最外两间屋壁上开有射击孔和瞭望孔。

埋藏尸体的蛮子洞

埋藏尸体的蛮子洞是指崖墓,是在石崖壁面以90度角向内开凿成墓室的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四川崖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梁李膺所著《益州记》。唐柳宗元《龙城记》和五代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也对崖墓有所记述。在宋人著作和明清时的四川各种方志中,对此更是多有记载。但是,除南宋洪适在《隶释》中明确记载这是古代的一种墓葬外,一般则认为这是古代修仙炼丹的所谓“神仙洞府”,明清方志中,更有把它当作“蛮族”住过的居室,俗称“蛮洞”或“獠洞”。现在的老百姓依然称崖墓为“蛮洞”“蛮子洞”“巴人洞”“躲兵洞”等等。而将崖墓作为一种古代墓葬来考察研究,始于1903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对崖墓的考察研究20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外国人,三十年代以后,主要是中国人。

崖墓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区域,四川崖墓分布在除甘、阿、凉、攀枝花以外的地区。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四川分布有崖墓3000多处。崖墓有的在临河、临江的岩壁上开凿;有的在平坝相连的山梁上开凿;有的在离河较远的山丘上开凿。有的在缓坡崖上,步行可至;有的在悬崖上,上下离墓口数米或数十米。崖墓一般顺着缓坡向上分几层阶梯开凿,常常几座、几十座、几百座聚集一处,形成规模,排列有序。

崖墓结构有简有繁,简单的崖墓由墓门、甬道、墓室构成,大型的崖墓还有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前堂、侧厅、耳室和侧室等部分,有的墓室内外还常有利用山岩凿就与墓穴融为一体的附属设施,如灶台、案龛、壁龛、排水沟、龛形石棺、原岩石棺、棺台、石柜等。

崖墓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制,是埋葬死者之所。但隋唐以后,许多崖墓被后人二次利用。有的将墓室改造成佛教龛窟,视为神仙洞府;有的利用原来崖墓埋葬后来死者,形成二次葬;有的被改建为避难和隐居场所,主要在动乱时期如宋元战争、张献忠入蜀、白莲教起义、抗战时期等;现代老百姓则把村子周围崖墓作为地窖使用,储存杂物。

崖墓是受中原地区流行的横穴墓影响,为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墓葬形式。汉代流行家族葬,横穴墓构造对于两次或多次入葬家族成员比较方便,到东汉中期,因厚葬风气盛行,故耗时费资的横穴墓数量大大超过传统的竖穴土坑墓。

考古调查显示,四川崖墓主要为西汉晚期到南北朝时期,盛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其中西汉晚期四川仅有7座,有少量崖墓为隋唐至民国时期。西汉晚期之前没有崖墓,说明四川崖墓并非当地土著或巴人特有的墓葬形式。成汉政权时期(304年-347年)才有大量僚人入蜀,说明四川崖墓也非蛮僚特有的墓葬形式。笔者认为,生活在长江及其支流区域的人们,在秦灭巴蜀后,少数民族不断融入汉文化,到汉代其习俗大体趋于相同,不论是被称为蛮子的少数民族还是汉人,只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都在开凿使用崖墓这一葬俗。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广安近300处蛮子洞除15处石洞屋外其他都是崖墓。年代主要为东汉到南北朝,宋代有11处,民国有1处。广安崖墓大多被破坏为空穴,多单室。正式科学发掘的只有武胜的山水岩崖墓群,共14座,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时间为东汉到两晋,出土大量的陶人物俑、陶动物俑、陶田、陶仓、四系罐等数百件器物。广安崖墓被再次利用的典型例子当属武胜天印山崖墓群,年代为东汉至南北朝,明朝监察史张一鲲自号“九洞居士”,年少在崖墓洞中设榻潜心苦读,与其父张登仕、学友田损之、田子寿四人同住洞内,相互砥砺切磋,朝夕相对,六年不辍,全都进士及第。

到底哪些蛮子洞属于避乱而居的洞屋?哪些属于埋藏尸体的墓葬?哪些属于墓葬的后期利用?这需要专业的文物工作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根据其布局、功能、规模、遗迹遗物、题记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定。

新闻推荐

“武胜大雅柑”获批 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本报讯(陆子羿武胜记者站张施施)近日,记者从武胜县农业农村局获悉,“武胜大雅柑”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继“武胜...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概说广安蛮子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