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志现场制作水磨漆器。
传承人展开来自北川的马槽酒发酵糟埂。
武胜剪纸展台一隅。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中江挂面、武胜剪纸、青神竹编…… 5月15日,北川县新生广场内,人头攒动,数十个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在此集中展示,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此正式拉开帷幕。
所谓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传统制作技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农村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难以替代的特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具有极强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的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承载着乡村的灵魂和本真。四川省积极开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对于弘扬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现场直击
传统技艺独具一格感受乡村特有魅力
5月15日上午,北川县新生广场内人流如织。与周遭喧嚣人群形成鲜明对比,北川水磨漆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朱红志安静地坐在展台旁,用笔细细描摹着一个花瓶。只见瓶高约60厘米,瓶身上的山水画色彩绚丽、精美绝伦。
“这是用优质楠木作胚,以我们当地的生漆为原料,再配以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年近60岁的朱红志告诉记者,早在西汉时期,北川盛产土漆,直至明末清初,当地首创了水磨漆器制作工艺,并流传至今。每个水磨漆器的成品都是经80多道工序制成,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既凸显了羌族绚丽的色彩与优美线条,也颇具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其取材来源北川当地的优质漆树,在技艺传承的同时,也对当地传统农林业起着扶持作用。
“我们厂每年需要三吨左右的漆,6月到10月是采漆的季节,一个漆工可采 100 多斤,按照160元/斤左右计算,可给每个漆工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为传承水磨漆艺,朱红志建起了古羌水磨漆工艺传习所,收了数十名徒弟,制作的漆器既是家居装饰,也是旅游产品。“传统的东西是我们最有特色的东西,经过发掘传承,可以赋予更高的价值。”朱红志说。
在广场另一隅,来自蓬溪县黄泥乡的手工艺大师柏波用他的麦秆画吸引了众人驻足。这些麦秆画有天地山川、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远看栩栩如生,近看光泽细腻、纹理清晰。“从我曾祖父开始创作麦秆画,至今到我已传了四代。”柏波说,麦秆画其实是麦秆烙画,是将农田废弃的麦秆收集起来,通过改良工艺,以烙铁烫制而成。目前,柏波在蓬溪县创办了麦秆画专合社,收徒逾百人。专合社一面创作麦秆画,一面用麦秆开发出手机壳、餐具等产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
和朱红志、柏波一样,当天活动现场,多名传承人和手工艺大师们介绍和展示了来自全省的数十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无论是郫县豆瓣、长宁手工酱油、太源井晒醋等“顶尖”调味品,还是中江挂面、营山凉面、北川荞面等面中“极品”,抑或是羌绣蜀绣等艺术瑰宝,都极具个性和特色,让人目不暇接。
意义解读
活态承载农耕文明寄托乡愁助力振兴
“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既活态地承载着我们的农耕文明,也寄托着美丽的乡愁。”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波表示,巴蜀大地农耕文化历史灿烂悠久,四川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领跑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孕育了无数种类繁多、特色明显、令人着迷的农村生产生活遗产。
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是传统农业精华所在,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方向。
放眼全省,不乏一些挖掘、传承和创新农村生产生活遗产的优秀案例:北川的羌绣传习所几年来培训绣娘9000余人,带动妇女灵活就业300余人;中江挂面的发展,带动了一个村做挂面;青神竹编为6个省市、川内20个市县培养了技师16000多人,带动全县从业人员6000多人,人均收入上万元,传承人张德明带着这种“草根技艺”成功牵手世界顶级品牌爱马仕……
但也有一些地方,由于观念认识不到位,使不少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遭到漠视和破坏,甚至濒临湮没。许多优秀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后继乏人,不少农遗或将成为历史的绝唱。“所以,我们保护和传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守住我们的家园。”杨波说。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董进智表示,保护和传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就要让乡村插上艺术的翅膀,而传统工艺正是乡村艺术的重要构件。”
董进智还表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一些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被忽视,其传承谱系也曾出现过断裂,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在此背景下,乡村价值被重新认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农村传统手工艺和生产技艺契合了当下的消费主张和需求。
“传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能够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给农民获得感,为市民提供桃花源。如果一个项目在一个村做大,完全可以成为拉动整村发展的金字招牌和强大动力。例如,蒲江的明月村得益邛窑,绵竹的年画村得益于年画等等。”董进智认为,应该大力抢救、挖掘和保护农村生产生活遗产。
做法探索
建立相关“遗产”名录在传承中创新求变
面向未来,保护和传承好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任重而道远。
目前四川省已印发《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四川省将发掘和运用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农村生产生活遗产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农村生产生活遗产是活态的,所以对其保护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当前,我们首先要摸清家底。”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治理指导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省将以县(市、区)为单位,挖掘一批具有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以此建立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对列入名录的项目,将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四川省将重点支持20个县(区)开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从而为面上推进积累经验。
另外,根据《方案》,四川省还将扩大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传承人队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传承人群学习交流培训;鼓励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上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鼓励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建立工场、作坊及博物馆;拓宽农村生产生活遗产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等。“力争到2022年,全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上述负责人说。记者手记
共同参与保护 共享保护成果
农村生产生活遗产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对其的传承和保护,也应与时俱进。
一方面,各地应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扩大传承人队伍、支持传承人群学习交流培训、支持创新传统技艺等措施,提高再创造能力,促进农遗项目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背靠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地保护传承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也应善用渠道,利用微博、抖音等新渠道和平台,讲好农村生产生活遗产的文化历史故事。同时,以人为本,让保护成果为广大农民共享,并动员社会普遍参与保护传承工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莫丹丹武胜记者站张施施)“张师傅,您拾金不昧的行为可敬可贵。”5月7日,乘客李冬梅将一面印有“拾金不昧,完璧归赵,品德...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