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周国华竹帘山水画。
民国36年子云氏绘竹帘花鸟画。
□陈杰杰 文/图
竹丝画帘,也称竹帘画、竹丝绣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竹丝作纬线,蚕丝作经线编织成竹帘,再用传统中国画技法和民间刺绣工艺作画而成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广安市文博单位收藏有两件民国时期竹丝画帘作品。一件为民国36年(1947年)子云氏绘的竹帘花鸟画,纵51cm、横28.5cm、重105g,帘上画几块顽石,石上朵朵花开争艳,一只雀鸟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上,显示出勃勃生机的浓厚气息。根据题款可知,该作品为民国著名书画篆刻家子云氏1947年8月所绘。子云氏,号云壑、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吴昌硕弟子。他擅长花卉、山水、书法和篆刻,得吴昌硕真传。吴昌硕曾评价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知修饰”。由此可见,竹丝画帘技艺在民国时期流传甚广,很受书画家钟爱。另一幅民国竹帘山水画,纵67cm、横30cm、重188g,画山水,一人泛舟江上,近处房屋掩映于江边树中,笔墨清淡,悠然自得。根据题款可知,这幅竹帘画是当时周国华、邵安明两人送给一个叫荥华的人商号开业时的贺礼。这两幅竹丝画帘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武胜县文物部门收藏,是广安市保存较早的竹丝画帘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竹丝画帘的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载“汉诸陵寝皆以竹为帘,皆为水纹及龙凤像”。北宋年间竹丝画帘曾被列为皇家贡品,饮誉天下,有“天下第一帘”美称,惜至今未见实物。四川的竹丝画帘为清末梁山(今重庆梁平县)画家方炳南所创。方炳南,又名绍廉,自号种菊轩主,1841年生于一个民间纸扎艺人家庭,自幼耳熏目染,长大后尤擅用细薄的竹丝编织竹帘、竹碗等工艺品,特色鲜明,名闻万县、重庆、成都等地。方炳南不仅多向民间老艺人学习,还拜梁山双桂堂第十代住持竹禅(1824年—1901年,梁平人,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广安市文博部门保存有其书法作品)为师,潜心学画。他常在轿帘、门帘、窗帘等竹帘上作画,后又在帘上加杆下安轴,成为挂在客厅墙上的画作,高雅臻美,别具风味,十分畅销,竹丝画帘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自此问世。方炳南不断革新技艺,又将竹帘漆成红色,中间漆成白堂心后作画,使之更加精美,风行一时。方炳南在任成都、重庆和梁平等地“劝工局”(手工业作坊)局长期间,广收门徒,培养了众多的工艺人才,其弟子钟子范任广安县知事时亦曾大为推广此项技艺,使得竹帘画在川渝两地一直流传至今。1905年四川省劝业道(掌全省农工商业及交通事务)曾将竹帘画列为成都青羊宫每年“花会”展品,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客商多有采购。
四川竹丝画帘自方炳南初创后,至今仍在川渝多地沿袭发展,南充、梁平等地均已列入民间传统技艺或非遗名录。广安武胜县飞龙的“竹丝绣画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竹帘上绘画的技法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将刺绣工艺融入竹帘画中,形成了绣画结合的工艺特色,绣绘出形神兼备、姿态万千的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等,丰富了竹帘画的表现形式,使其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竹帘所用之竹是武胜县盛产的慈竹,该竹茎直节长,起片可薄如绸缎,破丝可细如蚕丝,厚薄粗细均匀,首尾一致,用之制帘亦保方正美观。竹帘画制作时先用手工将竹子拉成细如头发的竹丝,再用蚕丝作经线织成细密光泽如绢绸的竹帘,竹帘由织布的方式织成,竹丝(绣)画帘是将画作的样稿拷贝上去的,然后由画(绣)工按样稿描画(绣)出来。飞龙竹丝画帘所画(绣)的人物、花鸟、山水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美感,且竹帘又是水平极高的工艺品,日益成为室内装饰、厅堂悬挂布置的上乘装饰品,同时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高雅礼品,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和政府首脑,受到广大群众珍爱,被国内外人士誉为“精工画帘”。飞龙竹丝(绣)画帘目前已列入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0年为飞龙镇赢得了文化部“全国民间艺术(竹丝画帘)之乡”称号,竹丝画帘在继承传统工艺与丰富现代生活的道路上将越走越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琳记者雍剑波)9日,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与武胜县检察院在武胜县检察院举行了嘉陵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跨...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