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袁有富和儿子袁志伟在探讨制鼓工艺
图② 制作鼓腔
图③ 袁有富在指导儿子袁志伟制作鼓面
图④ 给鼓面穿绳
图⑤ 凉晒制作鼓皮用的原材料
图⑥ 编织箍扎鼓腔的楠竹条
图⑦ 切割用于制作鼓腔的木片
在不少传统手工艺逐渐消失的今天, 仍有一些民间工匠,在锲而不舍中默默地坚守。广安市武胜县万隆镇跃进街的手工制鼓人袁有富,便是传统手工艺的坚守者之一。
现年66岁的袁有富,13岁便从父亲袁松林那里学会了手工制鼓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袁有富先后在重庆、绵阳、江油等地跑摊制鼓,父亲去世后,袁有富回到武胜坐摊守护和传承父亲留下的手工制鼓技艺, 并又把该项技艺传授给儿子袁志伟。
虽然有了机械制鼓工具,但袁有富父子制作的每一面鼓,都一直坚持手工操作。 由于手工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卖鼓的纯收入, 一年算下来还不如在外打工的收入高。
“但这是家传手艺,不能丢了!” 袁有富说,他家制鼓,最关键的是制鼓皮和鼓腔, 鼓皮厚薄要制得均匀, 打起来声音才清脆动听;鼓腔要把一片片木片刨出一定的弧度,不用一根钉子,用胶水逐一拼接成桶状,再用楠竹条箍牢,一个结实的鼓身才算制作完成。
他还说, 他们制的鼓主要是穿堂鼓和班鼓,销往四川、云南、贵州和广州等地。最让他家自豪的是为四川省八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文艺演出制鼓。
如今,坚守半个多世纪手工制鼓的袁有富,依旧忙碌着。让他欣慰的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今天,儿子袁志伟却热爱上了他家手工制鼓这门传承百年的技艺。
袁志伟说,目前手中的订单,明年都完不成。因此,他们准备把规模做大一点,把产量提高一点,尽力满足市场需求。
新闻推荐
□武胜记者站徐婷●创建平安乡镇3个、“九无平安铁路示范村”18个、平安村515个、平安车站33个、平安学校105所。●建成...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