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武胜新闻 > 正文

淳风悠远烈面溪

来源:广安日报 2018-04-01 06:36   https://www.yybnet.net/

烈面镇全景。

现存不多的吊脚楼。

烈面老街一角。

烈面码头的古民居。谢奇摄

□陈运祥/文  唐明/图

展全国地图,川东可见烈面古镇。

区区一镇,竟然标上全国坤舆总图,足见该镇跻身川东重镇,由来已久。

镇以溪名,溪以镇显。《武胜县志》(1994年版)载:“明代兴市,名烈面溪,于小溪与嘉陵江汇合处西岸筑街建房。”据传,此地古时候只是嘉陵江滨的一条荒凉的溪沟,溪两岸为陡坡山崖,大江从沟口横流而过。因此地为顺庆(南充)、蓬溪、定远(武胜)和岳池四府、县相邻交界处,官府便在此设了驿站马房。有人依山面溪结庐而居,设点摆滩,向过往歇脚的商旅卖点稀饭、草鞋、叶子烟什么的。后来摊点增多,人们便因势就形,依山面溪修起一列店铺街面,从江边凉亭寺到溪涧里湾的小南海庙,街房沿溪岸逶迤而列,且一律背山面溪,故称“列面溪”,意为一列面溪而建的街道。后来。因有大码头巷、苦瓜巷、水巷子和小南海巷等四条小巷通向溪河浣衣取水,有人又在“列”字下面加上四点,成了“烈面溪”。小镇发展到后来,才又在老街房的对面新修了背向溪河的下排街。潺潺溪流,倒映着青堂瓦舍,竹树梯桥,山岩上盘旋的雄鹰,以及那三三两两挑筐背篓的赶场人,另具一番乡镇风韵。

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载:“(嘉陵江)又十里,至烈面溪,夹岸绿漪,柔荑深邃,市街迤傍西岩,鸳瓦嶙嶙自山中出。碧口山药、东河木材,商货軿集,交易颇繁,为河西巨镇。”

而小溪南岸峻峭的山崖上,与镇街遥相对峙的,正是古朴悠久的淳风寺学堂,参天古木、茂密青竹之中,坐落着一大片明清风格的园林式建筑群。前述县志又载:“有校园,四周竹树,缭以垣墙,东临江,北面溪,皆危崖陡绝,江风习习,空气鲜洁,饶有清趣。”

淳风寺学堂,乃民间沿袭称谓。古代常将寺庙改为学堂,但此地究竟何时所改,至今未获翔实的历史记载。民国十九年版《新修武胜县志》仅记有“(烈面溪河)入江处有桥,道光中冉大任捐修。上有淳风寺,县立第二高小校(1914年,民国政府设立于淳风寺学堂旧址内)在焉”。据该志载:“(清)嘉庆十六年(1811),创修县志。先是自明季兵燹后,典章散失,故老无存,已同文献不足。”故清嘉庆以前,远溯淳风寺学堂之始设,典章之载难寻也。

从“文革”前学堂存留下来的旧有园林式建筑群落实物风格来看,不仅环境清趣雅致,且无旧日寺庙的几大殿格局以及供台佛坛列设位置,而明清园林式学府风格凸显,足见其明清时期就已改建为正式学堂了。

其大礼堂明亮轩敞,面溪临谷,宽大的讲坛高筑,两侧石梯拱立;堂上木柱列列,每根均有一人难以合抱之粗。堂前石阶巍峨宽敞,阶道两旁设井檐花台。堂后及右侧园林深邃,一排排授学馆井然肃立,或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每排均有授学馆五六间,夹有休憩室三两间,皆为清一色穿斗老瓦房。馆室后墙设大木板槽式推拉窗,前壁配细格窗棂,门窗雕饰线条演绎着明代的粗犷简练,而绝无清代中后期以至民国的繁缛纹饰。阶沿一律宽大敞轩,廊柱排列,八仙大桌也能摆

下。廊前屋后,布有庭院操场,辅以假山池沼、亭台轩榭。整个建筑群落,颇具苏州园林风格,不见寺庙之庄重神秘与讲求对称之风范。

步入学堂,但见馆舍厅堂匹配,假山池沼鲜活,轩榭亭台雅致。庭院开阔,廊廻檐折,曲径通幽。随处可见需几人合抱的古木,参入云天,鸦雀在弹弓永远无法企及的枝桠间安然筑巢;塘边芭蕉树下,池卧睡莲,脉脉含羞。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仿佛述说着数百年杏台的古老故事,同时又为魅力独具的淳风寺学堂悠久的办学史,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时机到了。

上世纪90年代,淳风寺学堂旧址内办有烈面小学,分设小学部与初中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造危旧校舍,在拆除古旧大礼堂时,阳光刚一洞穿房顶拆口,屋脊双排大横梁上墨写的两行楷体大字中,赫然惊现“合州府儒学正堂”等字样。

其时,恰逢笔者路过,仰视其余相关文字,因光线未至和相距高远而难以辨认,应该是当初上梁时标记确切的修建年代和承办者等。如此确凿史料难得,因笔者当时忙于赴教室上课,未能及时细辨与记载,便恳请现场拆除人员妥善保存。待下课赶来,两根大梁已埋没于刚拆下来堆积如山的木料之中,沉重的大柱抬梁等堆压着,实在难以翻检。

据县志载,武胜县(元明以至清代称定远县)烈面溪隶属合州府,最晚也达清初雍正五年(1727)。可惜后来笔者一直无缘见那俩脊梁,且那俩脊梁也未能保存下来或者有所存照,确切内容就无从得知了。历史那久远的翅膀只轻快地拍了我一下,便倏尔远逝,飞得无影无踪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不过依据隶属“合州府”这一信息推算,淳风寺学堂办学最晚也在清初雍正五年(1727),旧址内至今仍设有烈面初中和烈面小学,虽经几个世纪的风云变换,数易其名,但上溯其办学史至少也有300来年了。在某一旧址上,持续办学300来年,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数百年来办学不断,收生传道,授业解惑,讲习儒学正统,为历代国学弟子心目中的圣地。代代承传的儒学熏陶濡染,厚重的文化积淀滋养,烈面溪畔则教化敦厚,淳朴民风的形成由来已久,名声远播。

据《合州志》载,“巴蜀之人,質直好义,士风朴厚,有先民之流风。人多秀异”,“定远人性质朴,不尚浮华。见郡治。君子尚忠实,好儒术,小人力耕织少商旅。其岁朝士大夫遵古,民间风俗,居丧间有用浮屠者。疾病亦有信巫鬼者。宴会尚俭约,虽奢不靡。官事昔刁讼,今渐畏法。急公赋,易役使,仅有中古遗风”。

清道光二十年(1840),定远(武胜)知县奉旨在烈面溪畔渔家湾兴建县节孝总坊,表彰民间淳风良俗。巍峨雄浑、端庄典雅的石牌坊,三门洞一字排开,屹立在烈面溪场口官驿通衢大道上,从造型雕饰到题赋匾联,无不透出传统牌坊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感恩教育的厚重推崇。不幸的是,“文革”初期,石坊被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县何承道曾赋

诗《由烈面溪归途》,诗曰:“晚风吹散竹林烟,阁阁蛙声满野田。乍暖村庄暄社鼓,夕阳儿女斗渔船。高低麦穗绿盈眼,深浅菜花黄过肩。租税已完春正好,居人疑似小神仙。”淳朴民风可窥一斑。

数百年来,社鼓,包括川戏坐唱等民间优秀传统剧目,时响溪畔。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连同淳朴的民风,代代熏陶,历久不衰。

1926年,民国政府又于淳风园溪谷对岸江崖上建烈面民众教育馆,让溪畔民风教化再添一笔重彩。

从古代的合州府儒学正堂到今天的烈面初中、烈面小学,数百年来,国学生濡染,教化兴淳风。溪畔淳风文化之传承与积淀,于烈面溪可谓远矣厚矣。

新闻推荐

开展“3.15”宣传增强市民维权意识

本报讯(曾鑫武胜记者站夏俊林)“看了这么多假货展品,既提高了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还学会了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月15日,在融恒时代广场,市民王女士说道。当天,县消委会联合质监...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晚熟柑桔即将上市2018-03-29 01:55
猜你喜欢:
评论:( 淳风悠远烈面溪)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