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武胜新闻 > 正文

家乡人眼中的杨益言

来源:广安日报 2017-05-27 04:05   https://www.yybnet.net/

杨益言(右)采访地下党员罗纯一。(陈天宁供图)

杨益言现场为武胜题词。(陈天宁供图)

杨益言在武胜笔会上讲课。(高其友供图)

杨益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付晓敏供图)

杨益言与青年诗人冯林交谈。(冯林供图)

□本报记者胡佐斌

杨益言生前表示,愿把部分用品捐给家乡

【讲述人】陈天宁(原武胜县副县长)

1998年,我任武胜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工作。当时,县政府正在乐善镇水洞湾村的杨奚勤牺牲地修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这项工作持续了几年。

2001年秋,基地的纪念馆和纪念碑均已完成主体工程,我便带着县上相关部门的同志前往重庆拜访杨益言先生,想请他为纪念馆和纪念碑题词。当我们把这一想法说出来后,杨益言先生欣然应允,当即就准备好纸墨,为我们题词三幅,一是“华蓥山起义烈士纪念馆”,二是纪念碑正面的“武岳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三是纪念碑背面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2002年和2003年,我又两次带着县上相关同志前去拜访杨益言先生,并把他请回武胜,在全县中小学校巡回作报告,给青少年讲革命故事。期间,杨益言先生曾说,《红岩》主要写的是狱内斗争,他还想续写狱外斗争,从而把解放前夕的地下斗争更加丰富地呈现给后人。为此,我还推荐了武胜县多位当时在世的地下党员接受他的采访,其中就有我的岳父罗纯一。杨益言先生同时还多次表示,愿把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在逝后捐给家乡,包括创作《红岩》时所用的座椅。

2012年,我再次去重庆拜访杨益言先生。这时候的他,已患病多年,身体非常虚弱,说话也十分困难。不曾想,这竟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我们的这位武胜老乡,真的是家乡人民的骄傲。

一字之差,足见杨益言生活与工作的严谨

【讲述人】李学渊(市人大城环资委原副主任委员)

我与杨益言先生见过两次面。第一次是2001年,我当时任武胜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益言先生受邀回到武胜,我陪了他两天。第一天,我带他到长安(今白坪乡)参观了他的旧居。杨益言先生在旧居生活的时间极短,而且还是他两岁那年,后来到了县城(今中心镇),此后再未回来过。但让我吃惊的是,他居然对老家还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尤其记得堂屋和碉楼。之后,我又将他带到中心镇,他对这里的印象特别深,能准确地找到儿时租住的地方,还给我们讲了他当年在县城的一些生活片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我陪他去水洞湾杨奚勤牺牲地。当时,县上已在那里建起了纪念馆与纪念碑,而且县上事先也派人前往重庆拜访他,请他题词,但当时还没把这些字镌刻到建筑上去。杨益言先生在参观时告诉我,他在平时写文章或为别人题字时,若内容可能存在争议,他就署名“杨一言”,表示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如果没有争议,或者他有足够的依据支持他的观点,就署名“杨益言”。他对水洞湾处所题的“华蓥山起义烈士纪念馆”这一名称的准确性不好把握,便写了两幅,一幅署名“杨一言”,一幅署名“杨益言”,具体用哪幅,由武胜县来定。仅从这一点,我就感觉到,杨益言先生平时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态度是多么的严谨。

第二次见杨益言先生是2007年,那时我任武胜县副县长。得知杨益言先生生病的消息,我便带着相关部门的同志到重庆去看望他。但我们还是晚了一步,我们见到杨益言先生时,他已经出院在家休养了。他当时说话很缓慢,也不方便站立,但听说家乡来人了,特别高兴,言谈中,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张从中南海寄来的贺年卡,上面写着:杨老,我是读着你的书长大的……

虽然说话吃力,但杨益言先生仍然很关心家乡的发展,希望家乡能发挥好《红岩》的影响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诚如杨益言先生所希望的那样,如今,杨益言旧居陈列馆和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已成为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杨益言虽为名人,但一点都不摆架子

【讲述人】高其友(武胜县作家协会主席)

杨益言先生的老家在今武胜县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的红梅新村,父亲叫杨育之,民国时是重庆中国银行的会计,母亲叫刘清光,父母都是武胜人。杨益言的哥哥叫杨本泉,比杨益言大两岁。

1925年,杨益言出生于重庆朝天门,但两岁时,父亲就生病去世了,孤儿寡母无法再留在重庆,只好回到武胜老家。不久,母亲又托人用竹筐将年幼的杨益言兄弟二人挑进县城(今中心镇)租房居住,以便二人上学。兄弟二人先后考上了北碚的兼善中学,后又分别考上了大学。

我和杨益言先生第一次见面是1983年国庆节后。当时,武胜县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笔会,前后有20来天,邀请了很多知名作家来讲课,其中就有杨益言先生。我在县文化馆工作,直接参与了接待工作。杨益言先生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他的名气很大,但一点都不摆架子,文质彬彬的,说话细声细气的,对人很和蔼。

那一次,杨益言先生在武胜住了5天,前后开了三堂讲座,来听课的年轻人很多,座无虚席。课后,杨益言先生回到县招待所的房间里,还有不少文艺青年围着他,请他看稿子,他很热心,从没推辞过。他非常关心家乡武胜的文学事业,特别注重对青年作家的培养,专门为武胜作家协会题词“文苑新军,前赴后继”。

第二次见到杨益言先生,是2002年,当时他在县文化馆附近的含江剧场签名售书。按理,要现场买了《红岩》的人才去找他签名,但我是在之前就买好了的,当我捧着《红岩》过去时,杨益言也非常乐意地给我签了名。

杨益言先生去世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特撰挽联一副,以寄哀思:“守德操以成伟业,铁窗不改青云志;扬正气而树丰碑,丹心永系红岩魂。”

不解之缘,杨益言五上华蓥山

【讲述人】付晓敏(广安日报社总编辑助理)

2001年,我在《广安日报》文艺副刊《川东周末》作记者。当年,杨益言先生受华蓥市邀请,前来为“打造华蓥山”献计献策,我以采访之名见到杨老,并听他讲述了与华蓥山的不解之缘。

当时,杨老已76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言谈中流露出浓浓的桑梓情。他告诉我,他已是第五次上华蓥山了。让我惊讶的是,每一次上山是在哪年、来干什么,其中有些什么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

杨老第一次上华蓥山是1956年的冬天,他和罗广斌一起来的。打从渣滓洞出来,二人就一直想上山看看。那时,小车很少,山上不通客车,他们就拦了一辆卡车进山,一大早颠簸到傍晚才到了邻水。老人印象中,那时山上植被很好,空气清新,天池的湖光山色格外迷人。特别难忘的是在罗渡溪坐木船沿渠江经合川回重庆途中,沿河两岸野鸭黑压压的一片,船一靠近,成千上万只一起飞向天空。整个华蓥山给他们的印象是“神秘”。

第二次上山是在1964年。当时,小说《红岩》已经出版,为拍摄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选外景地,杨老和剧组重上华蓥山。那时,因大炼钢铁,山上树木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坏很严重。

第三次是1965年,抱着政治使命而来。1964年,江青开始插手《红岩》,想把自己与小说中的“江姐”对上号,要求文艺界做好“四件事”——搞一个京剧《红岩》,改编歌剧《江姐》,拍一部彩色影片《红岩》,改写小说《红岩》。她要求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将“江姐”改成她为自己设计的模样,并亲自向罗、杨二人强调了她的意图。于是,1965年春天,江青在全国挑了40个京剧演员交给罗、杨,带到重庆体验生活,包括到华蓥山“打游击”。

第四次是1995年,华蓥市建市10周年,请杨老回家乡看看。见到在这块英雄土地上崛起的华蓥新城,杨老甚感欣慰。

最高兴的还是2001年,第五次上华蓥山。这年正是《红岩》出版40周年的日子,中青社重新出版了《红岩》的纪念版,而《红岩》的手稿也找到了很好的归宿——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四十年来,这本书被翻译成10多种文字译本,发行了千万册,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可喜的是,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人们正用“红岩精神”打造华蓥山,谋求新的跨越。对此,杨益言先生深情地说:“广安已把‘红岩精神\’带到了二十一世纪,正开启一片新的天地。作为一名广安人,我为家乡感到骄傲。”

两见杨益言,他的乡情特别浓

【讲述人】冯林(原武胜县电视台记者)

杨益言先生虽是武胜人,但在学生时代就离开了武胜,此后回武胜的次数也不多。尽管如此,但杨益言先生对武胜的那份家乡情结却特别浓,我从两次与他的相遇便能感受得到。

第一次相遇是在1983年10月,我和另一位文学爱好者得知县上在开笔会,来了许多著名作家、诗人,我们便怀着满腔热情,想去见识一下这些在我们心中十分神圣和神秘的“大家”们。那时交通极不方便,没有班车,我们就从中心镇东门码头过河,沿着公路走了30里路来到县城。经打听,得知笔会在县政协会议室举行,并且已经召开几天了。我们找到县政协三楼会议室,悄悄地走了进去,坐在后面不显眼的地方,认真聆听。

当时,正值一个个子不高、十分清瘦、大约五十多岁的作家在发言,他谈的是《红岩》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我和同伴这才得知,他就是我们十分敬仰的著名作家杨益言。但我们当时还不知道他是我们武胜人,直到第二天,全体参会人员到老县城中心镇参观访问时,一下渡船,杨益言先生便十分感慨地说:“这个地方对我来说非常的亲切和熟悉,几十年没来了,老县城还是那个小山城呵!”当时我就惊讶,难道杨益言先生来过中心镇?接着他说,解放前,是他母亲请人用竹筐把他从长安(今白坪)挑到中心读书的,住在无逸街25号。听罢此言,我才知道杨益言先生是我们家乡人。

第二次相遇是2012年5月,县上准备将位于白坪(长安)乡的杨益言旧居改造成“杨益言旧居陈列馆”,县上派工作组到重庆杨益言先生的家里,看望并征询杨老的意见,我随行担任摄像,得以再次见到杨益言先生。当时杨老已患病多年,行动不便,说话困难,他几乎不接见外人,但听说是家乡党委政府派人来看望他,显得非常高兴,执意要护理人员把他扶到家门口来迎接我们。杨老颤颤巍巍地站在门口的形象,我一直难以忘怀,他对家乡和家乡人的情感一直感动着我。

新闻推荐

武胜县开展关爱贫困村留守儿童活动

本报讯近日,广安市武胜团县委组织干部职工以及在武胜县服务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赴飞龙镇五家岩村“童伴之家”开展“心手相牵·快乐成长”关爱贫困村留守儿童活动。此次活动,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与...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光荣的使命2017-05-23 07:27
评论:(家乡人眼中的杨益言)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