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中的永寿寺宛如仙境。黄龙 摄
重建的永寿寺大雄宝殿。唐明 摄
晾晒豆干。杨于丹 摄
工人在运送已包装好的豆干。杨于丹 摄
□武胜记者站 张建斌 本报记者 朱丽
嘉陵江蜿蜒流经武胜公里,两岸景色秀美,沿江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位于武胜嘉陵江大桥旁、与沿口古镇隔江相望的“千年古刹”永寿寺就是其中之一。月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华封镇,不仅探寻了永寿寺的历史与变迁,更品尝到了此地的特色美食——永寿寺豆干。
历经千年风雨
永寿寺依然屹立嘉陵江畔
永寿寺始建于宋祥符二年(),续建于明成化二年()。据清嘉庆十六年《定远县志》二十卷《寺观志》记载,当时定远县有寺观座,佛寺座、道观座,其中唐代修建的有3座,宋代修建的有座。永寿寺历经汉初、定远、武胜三个时期,原有余平方米的庙房,多亩的园林、庙地,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据记载,宋代有两次修建,明成化年间修建大雄宝殿和左右法堂,万历元年又重修法堂,清乾隆建殿三间。永寿寺建成后,历朝历代在其周边陆续修建了一些寺庙,但永寿寺一直雄踞众多庙宇之上,成为武胜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
上世纪年代,永寿寺遭遇重创,寺内的佛像、碑碣、匾额等文物被毁,被列为
href="https://www.yybnet.net/sichuan/"target="_blank">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壁画也毁于一旦。年,年久失修的天王殿在一个暴雨之夜垮塌;次年,大雄宝殿也因闲置无用而被拆毁。到年,为了尊重和保护佛教信众的信教权利,武胜县决定重建永寿寺,并请回当年的主持寂量师傅。经过多方筹资,历经年,永寿寺才得以完成重建。
永寿寺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它是历史的经历者,也是见证者。如今,寺庙毁而复兴,香火更旺,依旧护佑着这方百姓。
传承千年制作工艺
永寿寺豆干成为地方特产
永寿寺除了是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外,还有一项贡献,就是传承近千年的豆干制作工艺,这项工艺已被公布为
href="https://www.yybnet.net/guangan/"target="_blank">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寿寺僧尼属大乘南派禅宗的灵济派,信奉吃素,豆腐是僧尼们的主要食物。相传,宋绍圣四年(),寺内主持鉴公和尚为改变饮食结构,决定对豆腐进行改良,众僧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出新的制作方法,于是有了豆腐干的出现。多年来,永寿寺豆干深受百姓的喜爱,更有甚者称其为“鸦片豆腐干”,意在一天不吃就想得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永寿寺遭遇厄运,僧尼越来越少,永寿寺豆干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永寿寺重建后,主持寂量师傅为了避免豆干制作工艺失传,开始招收俗家弟子,陈涛就是其中的一名学徒,他后来成为永寿寺豆干制作工艺的第一代俗家传承人。
陈涛一家与永寿寺有着很深的渊源。解放初期,永寿寺的庙房和庙地分给了当地的一些农民,虽同住在一个寺庙里,但大部分人却不敢与僧人有过多的交往。陈涛的父母受僧人诚心向佛的影响,不畏惧流言,与寺里僧人同吃同住了8年,深得僧人的尊敬。因父母与永寿寺的这层关系,陈涛才有机会成为一名学徒。俗话说,世上最辛苦的有三样活路:撑船、打铁、做豆腐。可见做豆腐是一件苦差事。起初有很多人到寺庙里做学徒,可坚持下来的没几人。寂量师傅看到陈涛吃苦耐劳,并且品性良好,便毫无保留地将制作豆腐干的工艺全部传授给了他。
学成后的陈涛决定将永寿寺豆干推向市场。早期,陈涛骑着自行车在武胜县城沿街叫卖,第一次,元的豆腐干只卖了8角钱;第二次,一分钱都未卖出。这让初试牛刀的陈涛很是沮丧,不得不向寂量师傅寻求帮助。寂量师傅不仅给予他技术上的指导,更给予他心灵上的劝慰。最终,经过陈涛的不懈努力,永寿寺豆干逐渐被人们所喜爱。随后,陈涛将永寿寺豆干推向南充和广安的市场,同样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让“永寿寺豆干”的名字越叫越响。
获得一定消费市场后,陈涛决定将永寿寺豆干做大做强。年,他成立了武胜县永寿寺传统系列豆制品厂,并注册“永寿寺豆干”商标,正式将永寿寺豆干包装成为武胜的特色产品。如今,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市场里都能见到永寿寺豆干的身影,它成为人们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首选特色食品。
新闻推荐
href="https://www.yybnet.net/guangan/wusheng/201612/5772158.html"> 近日,武胜县赛马镇党员致富能手黄远平为贫困户讲解晚熟柑桔种植技术。今年以来,武胜县依托党近日,武胜县赛马镇党员致富能手黄远平为贫困户讲解晚熟柑桔种植技术。今年以来,武胜县依托党员致富能手带办、回引在外乡友创办、发展技术能手领办等方式,在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带动贫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