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寨全景。唐明 航拍
马军寨现为武胜县文物保护单位。
马军寨元城墙。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谈武胜县旧县乡的历史,绕不开元朝时期在此设置的武胜军和定远县。但仔细查阅武胜县的官方史料以及地方文史专家所写的一些文章后才发现,他们在谈到武胜军和定远县的一些渊源问题时,却存在一些冲突,或者总有一些说不清的地方。
6月17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旧县乡,借此之际,记者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史学研究的严谨,在查阅诸多权威史料的基础上,就武胜军及定远县的渊源加以考辨,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史学家关注旧县,进一步厘清旧县历史。
定远城最初不在今旧县境内
一看到这个小标题,估计很多武胜人就坐不住了,因为从武胜县现有的一些方志来看,作为武胜县前身的定远县,其县城最早在旧县,这是铁板钉钉的事,谁也别想否定它。
别急,这里说的是定远城,而非定远县城。《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下册)·第六节·汪良臣》记载:“(至元)四年(1267)九月,良臣以钓鱼城险绝难攻,奏请在逼近其地的毋彰德山建立城寨,以控扼钓鱼城宋军,诏从之,于是将青居巩昌军南移九十里,夹嘉陵江东西筑武群、毋彰德两城戍之,‘昼则出逻设伏,夜则画地分守。\’五年三月,改毋彰德山城为定远城,武群山城为武胜城。”
由上文可知,至元四年,元将汪良臣虽向元世祖忽必烈奏请在毋彰德山立城,忽必烈也下诏允许,但汪良臣将其原在青居的大本营迁到此处后,却是夹嘉陵江东西两岸筑城,东岸为武群山城,西岸则为毋彰德城。从时间上看,估计两城修筑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大功告成了,并将两城正式定名:毋彰德山城改为定远城,武群山城则改为武胜城。
值得细说的是,古代向皇上奏请筑城,奏折多附《图经》,在《图经》上标注要筑城的位置,比如划个圈之类的。想必汪良臣所呈《图经》上的标注处,有毋彰德山一名,便在此划上一个圈——他不可能去划两个圈,虽然他修筑的是两座城。因此,汪良臣奏请在毋彰德山筑城,这里的毋彰德山应是一个区域的标志,而非仅限毋彰德山本身。
《中国通史》关于汪良臣同筑两城的说法,《元史》与《宋史》皆有印证。
《元史·卷六·本纪第六·世祖三》记载:“至元五年(1268)三月……壬申,改毋章德山为定远城,武群山为武胜军。”
《宋史·张钰传》则载:“咸淳九年(1273),叛将刘整复献计,欲自青居进筑马鬃、虎顶山,扼三江口以图合,匣刺统军率诸翼兵以筑之。左右欲出兵与之争,珏不可,曰:‘芜菁平、毋彰德城,汪帅劲兵之所聚也,吾出不意而攻之,马鬃必顾其后,不暇城矣。\’乃张疑兵嘉渠口,潜师渡平阳滩攻二城,火其资粮器械,越砦七十里,焚船场,统制周虎战死,马鬃城卒不就。”
因“武群”与“芜菁”谐音,基本可以肯定,《元史》所载“武群山城”与宋史所载“芜菁平”实为同一城。
既然是夹江同筑两城,而今马军寨可证,由武群山城更名的武胜城在嘉陵江东岸(马军寨村民曾看到过“武胜山”的石刻大字),那么,由毋彰德城更名的定远城必在嘉陵西岸——但多年来,武胜很多人一直视马军寨所在的武胜山为毋彰德山,继而认定定远城在今旧县境内。
还要说明的是,尽管《元史》将两城分别记载为“定远城”、“武胜军”,但实际上,两城都是驻军所用,而非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定远城是县城,武胜军是军城”。
至于此“定远城”在今嘉陵江西岸的具体哪个位置,则需专家求证了。不过,记者推测,其在今中心镇南山村的南禅寨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南禅寨又名西山寨,而西山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名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李新诗《题旧新明县孝义驿》可证),它是嘉陵江畔一个较为明显的地标——或许,宋元交战时的毋彰德山就是西山。
武胜得名最早或源于女菁坪
在武胜县史学界,关于“武胜军”之“武胜”一词的含义一直存在争论。一说,元军以武力战胜南宋,故名“武胜”;一说,在蒙古语中,“武胜”是“在水边”的意思,“武胜军”实指在水边的军队。
两者看似都有道理,但似乎又都有些牵强。可以肯定的是,“武胜”是由“武群”更名的,而“武群”是元军的称呼,宋军则称“芜菁”。这里要强调的是,“芜菁平”的得名,并非像一些武胜学者解释的那样,“因元军在此种植了许多用来喂马的芜菁菜,故名芜菁平”。试想,如果是元军种了许多芜菁菜,那么,“芜菁平”就应该是元军的称呼,而非宋军称呼。从元军称“武群”也可看出,“芜菁平”与芜菁菜是毫无关系的。何况,芜菁菜与我们常见的圆萝卜差不多,块根肥大,叶的水分足,它并非理想的牧草,甚至还没法归入牧草一类,马儿喜不喜欢吃还难得说。
其实,宋军称“芜菁平”也只是谐音而得。《元史·卷六十·志第十二》记载:“合州……领县三:铜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石照,下。”这里所载的定远,则指元代属合州管辖的定远县,史料也已明确注明,“本宋地,名女菁平”。
也就是说,宋元交战时所称的“芜菁平”在其之前的名称叫“女菁平”,由“女菁平”变为“芜菁平”,只因谐音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本宋地”三字在《元史》记载县名时出现,这是极为少见的,为何在介绍定远时要特别注明呢?难道其他地方之前就不是宋地么?若真这样,岂不是闹大笑话了?
那么,这里注明定远县“本宋地”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呢?
记者推测,女菁平应该就像《宋史》称今前锋区小井乡境内的大良城为“大良平”一样,它是建在高丘台地上的一座城,只是,这座城太久远了,以至于到宋元交战时,可能只剩下一个相对有影响力的名字了,以至于元将汪良臣率军来此时,已无旧城可用,不得不新筑两城,以解驻军之急。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元军在嘉陵江东岸所筑的武胜城为何不选在女菁平原来的旧城位置,却偏要选在距女菁平旧城和嘉陵江还有四五里的马军寨呢?
打开北斗卫星地图,仔细看看马军寨的位置,或许就知道答案了。今G75兰海高速刚好从马军寨经过,采访组现场采访时也得知,原来由顺庆府(今南充)到合州(今合川)的官道也是沿着这条线走的。这下我们明白了,元将汪良臣在此修两座城,并非都只是用来控制水路的,筑在马军寨的武胜城同时还可以控制陆路。汪良臣之所以能成为元军重臣,其用兵之术,我们不得不服啊!
说到马军寨,顺便说句题外话。有人说,马军寨并非元军始筑,而是宋军先在此筑城,于是便引出相关史料来,如《中国通史》中的《汪德臣传》一文,其中这样记载:“1259年,宪宗亲自指挥攻打州治钓鱼山城,守臣王坚率军民顽强抵抗,连攻五月不克。六月,德臣选精兵夜登其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兵,但遭到王坚反击而退。他又单骑亲至城下,呼王坚名劝降,几乎被城内射出的飞石击中,因此染病,不久死。”于是有人便说,这里已表明,马军寨为宋军所筑。
其实,这是错解文章所致。从文章内容来看,此马军寨实为钓鱼城的外城,非旧县马军寨也。再者,前面已交代清楚,宪宗亲自带兵攻打,连攻五月不克,汪德臣便选派精兵利用黑夜掩护潜入其外城,杀寨主及守兵,但又遭到王坚反击而退。
若说此马军寨即旧县马军寨,难道驻守于钓鱼城的王坚能摆脱城外元军的包围和追随,率兵赶赴数十里,来到今旧县境内的马军寨进行支援,尔后又迅速回到钓鱼城,然后,作为元宪宗(蒙哥)旗下主要将领的汪德臣,竟不带一兵一卒,单枪匹马从旧县马军寨出发,奔赴数十里来到钓鱼城下,呼王坚投降?记者认为,这一说法比天方夜谭还过之而无不及。
武胜军非县级,其位不低于四帅府
武胜政府网站《武胜县建制沿革》一文中,在介绍元至元四年所创武胜军的级别时,说它与县同级。记者查阅正史后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关于武胜军,我们先看看《元史》记载。《元史·卷六十·志第十二》载:“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1287),降为县。”由此可知,武胜军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极短的——先为军,后为州,军与州加起来的时间也才20年。为何如此?这就要看它设置的历史背景了。
当时,元军沿嘉陵江南下,以攻城略地为主,重军事,轻民事,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设置的军,我们就不应该把它和宋朝的“军”在概念上等同——宋朝时,军与州、郡、府的区别不大,均属地方行政建制,对地方的民事加强管理是其重要职能。武胜军显然没把民事管理作为它的主要职能,行军打仗才是它首先要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说武胜军领几个县、属哪个级别的地方行政建制,恐怕有些不妥。
若真要说武胜军的级别,我们的判断标准,应该是看当时元军在武胜军所设的管理机构,或者驻地最高长官的职权大小。
首先看管理机构。《新元史·卷四十八·志第十五》记载:“定远……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汪良臣立寨于毋彰德山。五年,改为定远城,置武胜军,行和溪安抚司事。”这里就讲明了设在武胜军的管理机构——和溪安抚司。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的官职为安抚使,根据《元朝的等级制度》一文可知,安抚司的安抚使为正三品,而一个县的县令,我们一般都称为七品芝麻官。由此可知,武胜军的级别怎可是一个县所能比的。
再看驻地最高长官。武胜军成立时,驻武胜军的最高长官是元将汪良臣。《中国通史·汪良臣传》可知,至元三年,元世祖忽必烈授汪良臣为阆、蓬、广安、顺庆等路征南都元帅,与驻守青居的钦察同为东川四府最高统兵官。至元四年九月,在毋彰德山筑城之请获得忽必烈批准后,汪良臣便将原驻扎于青居城、协助钦察的巩昌军转移到了毋彰德山,修筑武群山、毋彰德山两城。两城竣工、置武胜军后,这里便成了汪良臣的大本营。
要说明的是东川四府,即当时四川境内已落入元军之手的“四大帅府”:青居城的顺庆府、大获山城的阆州、运山城的蓬州、大良城(平)的广安军。汪良臣驻武胜军时,已是东川四府的最高统兵官,由此也可清楚地表明武胜军的地位了——其位定不低于四帅府,甚或高于四帅府。
南宋灭亡8年后,定远县始名
有学者认为,定远县最早是南宋所设,并引用明万历《合州志·地理沿革》的相关内容来分析说明。记者认为,这一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先来看其引用的内容:“淳祐三年,(合州)徙城钓鱼山,元至元二年复旧治,隶重庆府路,属川南道,革汉初、赤水二县,分汉初地,更置定远县。”根据这一内容,一些学者认为,元至元二年便有定远县了,而此时,武胜军城还没开建,那么,这个定远县就应该是南宋王朝设的了。
采访组手里没有明万历《合州志》,权且将就学者的引文来分析。而将引文细读后,再结合正史,便发现有问题了。
其一,元至元二年,元宋两军在钓鱼城进行了一次大战。《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年二月辛丑朔,元帅按东与宋兵战于钓鱼山,败之,获战舰百四十六艘。”从此处记载可知,元军大胜,俘获宋军战舰146艘。若在这一年,南宋王朝从钓鱼城上游的汉初、赤水二县中分出一块来设定远县,这一说法可信么?更何况,《合州志》仅为方志,不能算作正史。
其二,引文说合州隶重庆府路,这很让人费解——无论是《宋史》还是《元史》,均查不到“重庆府路”这一建制,《宋史》里是“重庆府”,《元史》里则是“重庆路”。
其三,“川南道”是从元朝开始的,始于至元十六年(1279)。《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十六年正月)壬戌,分川蜀为四道:以成都等路为四川西道,广元等路为四川北道,重庆等路为四川南道,顺庆等路为四川东道,并立宣慰司。”说明白一点,即在元至元十六年之前,是没有“川南道”这一行政建制的。那么,元至元二年时,怎么可能还有属川南道的定远县呢?
其四,《元史·地理志》载:“重庆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庆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割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割泸、合来属。”这里已明确说明,“重庆路”是至元十六年才开始有的,而合州,是至元二十二年(1285)才归属重庆路的。
因此,关于元至元二年设定远县的说法,一点也不严谨。那么,定远县始设于哪一年呢?
《元史·地理志》载:“定远,下。本宋地,名女菁平。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创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也就是说,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定远州降为定远县,从此开启了定远作县的历史。若以1279年的崖山之战作为南宋灭亡的标志,应该是南宋灭亡8年后,合州之定远县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南宋灭亡后,天下逐渐太平,元军当年在今嘉陵江东岸马军寨处筑的武胜城与嘉陵江西岸所筑的定远城最终被遗弃,而在两城之间、原定远城的江对岸的山麓下重建了一座城,始为州城,州降县后,即为县城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武胜记者站江琪记者胡苗)今年以来,武胜县紧扣全年工业发展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推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快速增长。7月13日,记者从武胜县经信局获悉,今年1至6月,该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3.8...
武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