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新闻 华蓥新闻 邻水新闻 武胜新闻 岳池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武胜新闻 > 正文

谭学陵:革命精神长留大庆

来源:广安日报 2016-06-05 21:03   https://www.yybnet.net/

蓝天白云下的大庆油田。(资料图片)

1960年4月29日,大庆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广场召开。(资料图片)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的建设者群像雕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佐斌

原国务院副总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余秋里对其高度评价,称他是“大庆石油会战中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做到了“生命不息,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不止”——

在武胜县街子镇出生的优秀儿女里,有一个名垂大庆油田史册的人物——谭学陵。

1964年,中共中央向全国党政军转发了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号召全国人民向先进人物学习,《报告》里,有谭学陵的先进事迹。

在原国务院副总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创建者余秋里撰写的《余秋里回忆录》里,谭学陵的事迹历历在目。

在《大庆油田志》《黑龙江省志》的“人物传记”栏中,谭学陵的生平事迹被单独收录。

总之,谭学陵是武胜县的骄傲,更是大庆油田永远没法忘记的人。

5月26日,记者再到街子镇补充采访,借机走访了留住在街子镇的谭学陵的亲人,并查阅了关于谭学陵的大量资料,特整理成篇,与读者共享。

献身石油事业,参工后只回过一次故乡

1931年2月7日,谭学陵出生于武胜县街子场。父亲谭世能,有街坊一通,另在场外长滩寺河的张家滩中坝上有粮田4亩。谭世能为人公正,乐善好施,解放前曾任街子第一保(街子场)保长、国民党街子乡公所调解员,解放后定为开明士绅,并于解放初期任武胜县解放委员会人大主席。

谭学陵共4兄妹,他排行老二。老大谭学家,解放初任小学教师,1956年考入四川师范学院,1960年分配至乐至县师范学校任教,后被批斗致精神失常,送返老家。老三谭学秀,女,南充师专毕业后,先后在烈面中学、广安中学任教。老四谭学光,甘肃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兰州炼油厂教育处。

解放前夕,谭学陵从武胜中学(今中心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石油干部学校(解放后更名为北京石油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8月,谭学陵大学毕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石油设计局工作。

1956年,谭学陵参加海军工程部非金属油罐防渗研究,并任项目组长。他带领组员系统地研究防渗规律,提出十余种防渗配方,总结出经验公式,指导了非金属油罐的建造,受到海军工程部和石油工业部的嘉奖。

1958年11月,谭学陵出席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获得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奖章。同年调北京石油勘察设计院任技术员。1959年1月,谭学陵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5月,他从北京调大庆油田参加石油大会战。

在谭学陵的侄子谭彦精的心目中,谭学陵几乎是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事业上,至少有两点可以证明:一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直到34岁时才结婚。二是参加工作后的几十年里,谭学陵只在1965年上半年回过一次老家,在家时间也不长,不到一周。

这次回老家,其实也与他的婚姻有关。当时,谭学陵已经34岁,却依然单身,父母很是着急,便委托媒人看好了一位本地的农村姑娘,要求谭学陵回老家与姑娘见面。

此时的谭学陵,是大庆油田又红又专的科研人才,同时也是管理型人才。1961—1963年,他连续三年被评为油田标兵;1964年,他是大庆油田自动化所组建工作的主要牵头人之一,并任副所长(后转任所长)。按理,他要在大庆油田找个理想的人生伴侣丝毫不成问题,但事实正如其侄子谭彦精所言:“他太投入事业,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

谭学陵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遵循传统的人,父母要为其婚事做主,他竟无违抗之意,只得挤出宝贵时间回到老家,并在父母的要求下,与女方订了婚约。

1965年下半年,谭学陵以油田自动化技术考察团副团长身份赴罗马尼亚考察之际,母亲突然在家病逝,这让他悲痛欲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谭学陵也未能在母亲的坟前敬上一炷香——自上半年回老家订婚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考察回国后,谭学陵赓即带领团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油田自动化集中控制的研究工作中。但他没有忘记父母之命,回国不久便通知老家的亲人将已定婚约的妻子送到了大庆。“本该自己亲自回来接新娘的,却叫家里人送过去,可想而知,他是多么的忙!”谭彦精说。

尽管谭学陵几十年不回老家,但他一直与老家的亲人保持着书信联系,并长期资助谭彦精读书。谭彦精是谭学陵大哥谭学家之子,谭学家因精神失常从乐至师范送返老家后,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全靠谭学陵救济。谭彦精说:“父亲回来那年,我刚上初中,从那时起,我二爸(谭学陵)就一直给我寄学费和生活费,直到我参加工作。如果不是他,我肯定初中都念不完。”

1983年,谭学陵因胃癌在大庆油田病逝,其在老家一向乐观的父亲从此变得十分忧郁,仅一年后就去世了。

破解原油集输难题,他立下汗马功劳

1960年7月,到大庆油田才两个月的谭学陵便投入到紧张的“单管密闭油气集输流程”设计工作。这是大庆油田原油开发的核心工程,因为原油的管道运输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余秋里回忆录》介绍,大庆的原油含蜡高、黏度高、凝固点高,这“三高”给原油集输和油井清蜡以及注水造成了很大困难——原油温度只要低于28℃,就不流动了。

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地表年平均气温比原油凝固点低20℃左右,即便是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也比原油的凝固点低5℃左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原油从地下流到地面后,如何让它在井口、集油站、输送站、管道等环节不凝固,成了油田开发建设中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油田开发就无法正常进行,即使原油从地下采出来,也输不出去,弄不好,凝固或冻结在管线内,就会使油田生产瘫痪。

大庆这样的“三高”原油,世界上很少有,只有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油田,原油凝固点与之相近。可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气候,一年四季气温都很高。因此,大庆油田开发之初,在解决管道运输这一问题上,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再加上投入开发的试验区是大排距、大井距的井网,使油气集输管网的加热保温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同时,既要给管网加热,又要有效防火,这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起初,经过众多专家们的反复分析、比较,初步选定了“井场三把火”的原油加热保温方案:“一把火”是井口保温房“热风吹”——通过烟道往保温房送热风;“一把火”是盘管炉加热原油;“一把火”是值班房采暖炉。但这“三把火”始终存在火灾隐患。为此,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明确提出,要继续努力,把“三把火”尽可能变成“两把火”“一把火”,并要求隔离井场火源,把明火变成暗火。

为达到这一目标,专家们又反复研究,提出了“水套加热炉”理论:利用油井生产中伴生的天然气做燃料,加热炉体水套中的水,再用热水加热经过炉体水套的管线中的原油,提高油温;水套中的一部分热水经管线进入值班房和井口房散热器,向室内供热;各散热器中流出来的已降温的水,利用位差和比重差重新回到水套中再加热,实现采暖水的循环。

1961年,谭学陵任大庆油田设计院工艺实验研究室副主任,便组织领导了这种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试验最终获得成功,把井口的“三把火”改成了“一把火”,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节约了燃料,并于1964年荣获国家创造发明奖。

然而,这只是闯过了第一道技术难关,还有第二道难关在等着他们,那就是集油流程关。按理,在原油管道上再套蒸汽管加热伴送即可解决原油管道输送问题,但当时中国严重缺钱、缺钢材,根本没有那么多管子搞蒸气伴送。

于是,专家们又反复探讨,提出了“挂灯笼”方案,即沿井排铺设一条集油管线,把油井一口一口串联起来,各井出来的油在井场加热计量之后,通过这条管线输到转油站。但在设计和试验过程中,又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原油加热温度多高合适,集油管口径多大为好,管线埋多深为宜,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关键数据——K值,即不同口径的管道在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敷设方式下的总传热系数。K值选得过大,有可能造成浪费,多花很多钱,多用很多钢材,管线也要埋得深;选得过小,就有可能使原油在管道里凝固,给油田生产带来损失。因此,K值必须定得准确,才能掌握好输油温度,合理布局加热点,科学确定管径和埋管深度。

测定K值的重任再次落在了谭学陵身上。他带领4名同志,冒着零下40℃的严寒,深夜蜷伏在冰冷的草原上,每隔两分钟测一次温度。当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生活条件很差,他却毫无怨言。在10多个月的测温中,历经了严冬和盛夏,观测了1600多个点,行程6000多公里,取得了25万多个数据。经过1100多次分析对比,终于得出了大庆地区的K值为3的数据,为“挂灯笼”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进而为高速度、高水平建设大庆油田作出了贡献。这次调查活动,被大庆油田命名为“万点调查”,并名垂大庆油田会战史册。不久,谭学陵又在从事单管密闭油气混输研究工作中,纠正了苏联油气混输公式中的系数错误,使单管密闭混输流程的设计符合实际。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1964年获国家科委一等发明奖。

油井计量关则是原油集输上的第三道难关。时间进入上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已成批生产,但当时设计需要的计量仪表奇缺,若没有准确计量的仪表,油田的后期开发和管理就会出现问题。1974年,已任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的谭学陵,便承担起了我国第一套原油计量仪表的组织研制任务。在气候炎热的上海,他日夜奔跑在十几个协作厂家,讨论落实研制方案,解决技术难题。由于天气炎热和过度劳累,他病倒了。恰在此时,大庆发来电报,要他马上回去汇报工作。他不顾病体,毅然启程北上。这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表,在他的精心组织研制下,终于按期完成并投入生产,填补了我国成套原油计量仪表的空白。同时,该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科委及全国科学大会奖。

一生为公,余秋里给予他高度评价

长期在大庆油田科研部门的领导岗位上,谭学陵总是率先垂范,亲力亲为,并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所悟传授给年轻人。

1965年,谭学陵从罗马尼亚考察回国后,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始为副所长的他,亲手编写讲义,亲自讲课,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979年,谭学陵担任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负责地面一路科研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为掌握微电子技术,以适应形势发展,他废寝忘食地学习无线电中子学、晶体管线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布尔代数等,并且自编教材和讲义,给大庆领导和自动化所的同志讲微机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微电子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运用》长篇论文,在《油田计量与自动化》杂志上陆续发表,供更多的技术人员学习和掌握微机技术。

在谭学陵的人生字典里,没有“私”字。他在罗马尼亚考察的一个月里,为国家节省外汇2000多元,全部上交国家。一次,他听说单位一个同志生活上有困难,便拿出70多元相送。又一次,他在火车站看到一位乡下人无钱买车票,便掏出40元送给这位素不相识的人。

最让谭学陵的众多亲人不理解的是,妻子没有工作,在那个年代,谭学陵凭其地位和影响,要解决妻子的工作问题,可谓是举手之劳。妻子也多次向谭学陵提出这一要求,但谭学陵总是推脱:“这样不好得,要被别人说。”就为了不被别人说,到谭学陵去世,妻子也没有一个正式工作,只在收发室当了一个临时工。谭学陵去世后,组织上出于照顾,才给谭学陵的妻子转正。

谭学陵是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于1983年11月22日去世。早在一年前,他的胃疼就发作频繁,经常捂着肚子上班,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却不肯。1983年7月,当他得知自己患了胃癌,决心利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党的石油事业尽力。手术后的第六天,他写了一首题为《言志》的诗:“甘为工农有所为,鞠躬尽瘁生所追。奋与病魔争日月,留得一吸尽残辉。”从此,他开始在病床上整理他的一本专著《油气管线输送与计量的基本理论》,全书23万字。他还编写了《井口储能单管间输工艺》和《物量辩证法》两本书的提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告诉妻子,他死后丧事从简,把骨灰撒在大庆的土地上。并嘱咐妻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勤俭节约,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在《余秋里回忆录》里,余秋里对谭学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谭学陵同志是大庆石油会战中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为我国的石油工业而奋斗,在原油集输工作中屡有建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大庆。1983年7月,由于积劳成疾,他患了胃癌,发现时已是晚期。当他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坚持着在病床上整理自己推导出来的关于油气管线集输和计量的160多个公式并加以论证。谭学陵同志做到了生命不息,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斗不止。他不但把很多珍贵的资料留给了后人,而且也把自己的革命精神长留在油田。

新闻推荐

法律援助解民忧群众致谢送锦旗

本报讯“谢谢,太感谢了!”近日,武胜县旧县乡竹溪村村民李某给该县法律援助中心送来了一面写有“法律卫士,社会良心”的锦旗,并连声致谢。李某是竹溪村村民,丈夫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李...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沉默的父爱2016-06-19 23:58
有限生活无限事2016-06-19 23:59
猜你喜欢:
评论:( 谭学陵:革命精神长留大庆)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