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定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传统农业生产条件下,农作物长得好不好,粮食、蔬菜、瓜果产得多不多,都要仰仗化肥、农药的力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绿色化”“生态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跳出“化学农业”的怪圈,建设高产、高效、安全并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广安市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入手,以绿色防控“三法”,铸农产品质量安全之盾。
“加减法”:
植保体系做加法,农药使用做减法
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若短时间内大规模停止使用该方法,粮食大量减产将引发严重的后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广安市的做法是:首先从农药减量上入手。
5月27日黄昏,邻水县植保测报人员甘晓蓉沿着走了无数次的小路,来到田间安置智能虫情测报灯的地方,熟练地取下装虫的布袋拿回办公室,对农作物病虫的种类、数量等一一进行记录,再与上次记录的数据、历史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对当前田间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及未来趋势进行评估。
“做好事前监测预报,就能准确把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时期,精准施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甘晓蓉举了个例,2012年,稻飞虱在广安市集中爆发,正因植保人员提前做好了监测预警,之后又进行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才迅速控制危害,挽回了粮食损失。对病虫害之所以有如此精准的预警和如此快的应对反应,得益于广安市建立起的横向相连、纵向到底的现代植保体系。体系里,每个区市县都有专人负责农作物病虫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上级部门又向各区市县发出预警通知,各区市县相互联合、共同防治。
植保体系做加法,从源头上做好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不仅如此,广安市还在农作物“健身”栽培方面下大力气,增强植株对病虫草害的抵抗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替代法”:
以生物、物理法防治代替化学农药防治
如今,走进广安市各个乡村,成块的稻田里,成片的蔬菜、水果基地里,农民背着喷雾器打药的场景少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张张“黄纸片”在田里、土里“站岗”。
“纸片虽小,却是广安市发展生态绿色农业的一件利器。”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胡荣介绍,这小小的“黄纸片”,是针对昆虫偏好颜色的习性研发的一种粘虫胶板,有了它,可以代替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除了“黄纸片”,目前在广安市各区市县农田里落地生根的防治“法宝”还有很多,如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物理防治法,如柑橘“以螨治螨”、玉米“生物导弹”、水稻“鸭稻共生”等生物防治法。
5月26日上午,在武胜县旧县乡凉山村,80多名村民正聚精会神地“听课”,“授课人”正是胡荣,而他所讲的内容,便是病虫害绿色防治法。据他介绍,这样的“课”还有很多,有时是针对整个村的村民,有时则是深入农户家里进行一对一“辅导”。
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在广安市逐渐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让不少农户从中尝到了甜头。
今年3月,业主余恒金在华蓥市阳和镇蔡家湾村承包的300亩稻田,秧苗还没栽下,就收到了重庆吉川食品公司开出的200吨大米的订单,且价格为10元一斤。
余恒金的大米之所以能卖出如此好的价钱,他的“法宝”便在于他的大米全部出自用性诱剂、“鸭稻共生”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法代替农药防治病虫害而种植出来的“生态水稻”。
“提高法”:
推广生物农药、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
既然农药的使用目前还不能完全杜绝,可否在农药上“做文章”?
答案是肯定的。广安市通过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及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使用,来提高农药利用率,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4月19日一大早,在广安区粮经复合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里,一架和圆桌一样大小的直升飞机腾空而起,一边飞翔一边向秧田均匀地喷洒农药。这架每次能携带十公斤农药的无人植保机,每小时可作业50亩,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与无人植保机一样,同样被广泛使用的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还有广安市采购的8000多台机动喷雾器。其先进的喷头,喷出的药水更加雾化,也大大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另一方面,则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胡荣说,目前,广安市已利用对人畜无害,安全、有效、无污染的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防治技术,防治农作物近30万亩。
“就目前而言,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少用或不用农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胡荣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全市田间生态环境,推动广安市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汤华雷秀波武胜记者站江琪)今年以来,武胜县积极落实省、市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政策,用好失业保险基金,截至目前,已向48户企业发放124万余元稳岗补贴,受惠职工达3560人。“由失业保险基金对企业落实...
武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武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