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东泊客
【作家名片】
杨霞丹,1946年生,四川武胜县人。第一至四届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委员,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川省委员会宣传部长,也是四川省音乐家学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发表歌词、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影视评论等数百件,词、歌曲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14年出版专著纪实小说《青春记忆红与黑》,在网上引起较大反响。
第一次知道杨霞丹,是在“武胜家园网”上看到她的文章《我写小东西》,讲述的是她如何创作儿童诗,并以儿童诗获奖、收入教材等事情。当她写到自己出身社会后重新拾起文学梦时,想到自己已经是孩子妈妈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情趣等,于是决定从创作儿童文学着手。经过努力,果然就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哪座房子最漂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刊登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66页,标注的页码后面有一排小字“本文根据杨霞丹作品改写”。从1993年的试用到现在已经20多年过去了,杨霞丹仅仅只有六七十个字的“小东西”还一直稳坐语文课本的“军中帐”,年年进入全国千百万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父母、爷爷奶奶们的视野,让诸多已有成就的诗人和作家羡慕。有个作家还专门写了一篇《小学堂的房子最漂亮?——读小学一年级上册一篇文章有感》来提出意见,甚至对杨霞丹的身世也要通过百度去探究一番。这其实还是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羡煞”。“谁不说俺家乡美”,想到自己出生的区区丘陵旮旯中,也能“出产”“大人物”,有时候情不自禁也生出几许激动和兴奋来。更主要的,杨霞丹作为“成功人士”,岁数还不是很大,而且没有一去不复返,会不时回武胜的家乡来看看,与本地的一些文人们有着比较多的交往。
有个《南方周末》的主笔,也系武胜籍人,在与“武胜家园网”里的文友交往中,发起“从现在就开始回忆”的写作活动,引导大家去“表达草根阶层的尊严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激发杨霞丹写出了《1959—1961:一个中学生刻骨铭心的饥饿恐惧》。“饥饿”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中国那个特殊时段,川东北一个小镇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为了生活下去而表现出来的“吃”的种种窘态。当这篇7000多字的文章被《国家历史》杂志刊用后,用谷歌搜索刊用网页达15.3万个,从而更加坚定了杨霞丹继续写作下去的意志和决心,后来终于在“饥饿”的基础上扩写诞生出了29万字的纪实小说《青春记忆之红与黑》。这是杨霞丹在退休之后自己给自己加压,淘神费力,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写成的“大东西”。《青春记忆之红与黑》的内容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十四章和“外二篇”两篇文章,记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所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社会和生活现实,是原生态创作和民间写史作品。2014年底,该书发布会在杨霞丹家乡武胜县城举行,图书并上架了当当图书、京东、孔夫子旧书网、王府井书店、苏宁易购等众多销售平台。
南方主笔名叫何三畏,他还催生了另一本专门报道杨振宁、李政道等中国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的纪实性报告文学《攻错》,版权所有者是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刊物《诗刊》杂志征文奖的女诗人杨真真。这算是何三畏指引家乡文人结出的又一枚果子。
最近一次见到杨霞丹,也是一两年前的事情了,是在嘉陵江的船上喝茶。当大家祝贺她的长篇大作问世时,这个68岁、行动利索的老太太呵呵笑:“哎呀,终于活过来了!你们不晓得,我写作投入进去的时候,又要回忆原来的生活情景,又要考虑如何谋篇布局,又是激动,又是坐卧不安的样子,都差点陷到里面出不来了哦。”
对了,“羊奶奶”就是杨霞丹,一个是网名,一个是本名。
新闻推荐
摩尔春天百货商场外,三轮车扎堆等客。庙坝村一村民在田地里焚烧秸秆。7月5日,本报暗访组在暗访时发现,武胜县白坪乡庙坝村,一村民正在田地里焚烧秸秆,烟雾弥漫,污染空气;广安城南摩尔春天百货商场外,三轮...
武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