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龙石刻。
白下山虎石刻。
□刘敏 文/图
武胜县真静乡燕子岩摩崖石刻主要以文字题刻为主,一般光临燕子岩的人,都会被这些历代的书法作品所吸引,但对石刻中残存的虎和完整保存的云龙造像,似乎并不关注。翻阅相关的地方文献和有关燕子岩摩崖石刻的文章,亦没有这方面的介绍。从燕子岩摩崖石刻的内容和所处的位置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古迹分析,这里应该是南宋时期规模较为宏敞的道教道场,其左右相对峙的龙、虎摩崖造像,正珠联璧合地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开山道场。
龙腾书岩
在燕子岩的西端悬崖之上,有一处直径达两米的云龙石刻造像,从造像风格看,当为南宋时期所刻。石刻画面上,云龙盘旋矫健,张牙舞爪,叱咤风云,气势磅礴,其间云烟翻跃升腾,气象万千,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粗劲的线条勾画出龙的轮廓,以高、低浮雕手段凸凹其主要部位,使龙的形象清晰突出;周围的留白和云朵的参差渲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龙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状态。
这处龙的造像,是以团龙的艺术形式出现的。以龙纹设于圆内,构成圆形的适合纹样,称为“团龙”,是古代汉族传统的寓意纹样。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图案表现形式多样,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修饰。到了明清两代,团龙成为等级最高的装饰图案,只能用于宫廷或皇家园林的建筑装饰,它不仅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还有攘除灾难、带来吉祥的寓意。书岩中雕刻云龙造像,显然寓意良好。
虎跃道山
在燕子岩团龙石刻造像的东端悬崖之上,另有一处直径达两米的下山虎石刻造像。虎与龙的造像外观形制一样,均为圆形。这种圆形造像,应该是受秦汉时期瓦当的形制影响。遗憾的是,这处下山虎石刻造像已基本风化剥蚀,但仔细观赏,其画面亦可辨析。石刻造像以奔越行扑的姿势,配有竹木山石,它不是吉祥可爱的形象代表,而是威猛、有力、驱鬼避邪的保护神。在形象创作中,强调明显的动感,极力夸张猛虎下山势不可挡的气概。
道教兴起后,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其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抱朴子·杂应》描绘太上老君时,说他“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十分气派、威风。后来,“四象”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不久,玄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的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但又是可敬的。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风俗通义·祀典》说“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综上所述,燕子岩摩崖石刻有龙、虎造像,说明了南宋时期的燕子岩一带,不仅仅是书法石刻的集中地,更是道教的道场之所。东、西布局的龙、虎造像,实质上就是为守护燕子岩道场的两尊守护之神。
新闻推荐
今年5月初,建行武胜支行向四川一通鼎晟铸造有限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80万元。这笔贷款是建行广安分行首笔银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业务。去年9月,建行广安分行与武胜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签订了《武胜县工...
武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