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记者站 闫金强 江琪 本报记者 胡苗
10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武胜县中滩工业园区的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一台台机器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一粒粒白色的蚕茧被迅速“剥茧抽丝”。
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蚕桑综合利用开发,缫丝、织绸,丝绸产品终端销售、出口于一体的蚕桑产业化企业。“近年来,国际国内丝绸行情逐渐萎缩,产品出厂价格也一路走低,但我们公司凭借过硬的品质,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该公司总经理蒲利民说,目前公司年产精品生丝达300吨,年产坯绸100万米。产品不仅遍及山东、浙江、上海等多个省市,并且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地,年产值近两亿元。
“以练为战”提质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持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求效益,以效益促发展的经营理念。在抓产品质量上从未松懈过,通过‘技术练兵\’的方式,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蒲利民介绍说。
今年3月,该公司开展了“春季缫丝织绸操作技术练兵”活动,达到了规范操作、提升技术的目的。今年6月,丝业部又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降偏差、降大差质量提升”活动。“通过技术练兵,员工整体操作技术水平上升了8%,白厂丝平均品位达到5A25级,较活动前提升0.6级,远远高出国内平均水平——4A65级。”
在进行“技术练兵”的同时,公司不断加强质量宣传和教育力度,营造出全员参与质量建设的浓厚氛围。不仅如此,为加强产品研发和质量检测力度,先后成立了“安泰茧丝绸研发中心”、“生丝检验中心”、“坯绸检验中心”三个职能部门,分别对茧、丝、绸三类产品进行研发、设计和检验。
在采访中,蒲利民透露,正是因为对于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多年来他们的“商检”正品率一直保持100%,现在相关质量检测部门已经将生丝检验的权力“下放”到公司,由“厂检”代替了原来的“商检”。
“在整个丝绸行业,拥有‘厂检\’权力的企业仅占少数。”蒲利民坦言,“厂检”也是对公司在抓质量方面的一种鞭策。“回潮率”是生丝质检的重要指标,如果生丝的真实回潮率与公定回潮率11%偏差一个百分点,一吨生丝的价值就会相差数千元。“若我们‘监守自盗\’,故意做假指标,客户就将蒙受损失,长此以往我们必定会失去市场。”
过硬“品质”赢市场
过硬品质是如何“炼”成的?“三分靠管理,七分靠设备。”蒲利民道出秘诀: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质量提升领导小组,为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力量。自2007年起,严格实施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6S”现场管理与卓越绩效管理方式,陆续开展QS质量小组活动,“集中供温”QC活动还获得省质量协会颁发的“优秀QC”小组称号。
除此之外,严格过程把控,实行预防、把关、报告“三并重”,自检、跟踪与专检相结合。“如今,公司对过程的控制涵盖了从原辅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整个过程,做到了不合格的原料不能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能出厂,创造了连续10年产品零缺陷、零投诉、零退货的质量记录。”蒲利民说。
为使占比七分的设备发挥出十足效力,该公司在设备的引进上毫不吝惜。“这2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与20台意大利剑杆织机,均代表目前丝绸行业最新制造水平。”蒲利民一边带记者参观车间,一边介绍说,在设备管理方面,直接将设备指标考核和工资绩效挂钩,从而保证设备运转率和完好率,夯实了产品质量基础。此外,公司还投入1200余万元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实行缫丝废水循环利用,每年减少污水排放量约90万吨,实现清洁、环保生产。
自2009年起,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连续三届获得“四川名牌”称号;2011年,“宝珍”牌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3年,公司荣获广安市首届“政府质量奖”。过硬的品质自然赢得广阔市场。“虽然我们的白厂丝销售价格每吨要比川内许多同行高出2至4万元,却依然备受市场青睐。”蒲利民十分自豪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武胜县检察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评价工作,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专业化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公信力为目标,采取四项措施抓好相关工作,社会满意度实现大幅提升...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