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伟 王粲 本报记者 陈君
7月11日早晨5点刚过,武胜县乐善镇青龙村夏洁武与妻子像往常一样,走进自己的5亩蘑菇园采摘蘑菇。仅仅半个小时,夫妇俩就抬出了几大筐鲜嫩的蘑菇。“现在每天都要采摘100多公斤,产量比去年增加了近1倍。”夏洁武告诉记者,除了满足场镇的市场,这些鲜货如今也在向县城市场“进军”了。
“还是多亏了何书记,要不然我也不敢扩建蘑菇园哦。”仅仅一个多月前,夏洁武还很“纠结”,自家的蘑菇园只有近3亩地,不扩建规模太小,扩建吧,一家人又担心投入过大和销量问题,迟迟做不了决定。
夏洁武的“纠结”,很快就被写进了新上任的村 “第一书记”何东利的“民情日记”上,“光记到起不行,还得帮人家解开这份儿‘纠结\’才行。”此后一个月,何东利就和蘑菇较上了劲儿。
实际上,自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在武胜县,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常常能见到基层干部们拿着一个小笔记本,时刻把看到的、听到的情况记录在小本本上。“他们将群众所需所盼、热点难点问题记在‘民情日记\’本上,并通过整理、引导、汇报等办法及时解决。”武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承林说。
一则走访记录一份心中的“牵挂”
7月11日中午,记者在青龙村村支部办公室见到了刚刚从村民家里“走访”回来的何东利,刚坐下,他就打开了自己的“民情日记”本,开始研究起老乡家各种各样的问题。记者翻开了这本“民情日记”,很快找到了和夏洁武相关的那条,时间是5月8日,内容上则写着:“今天走访蘑菇种植户夏洁武,发现他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但其家属因担心投入和销量问题而持否定态度……”
何东利回忆说,当他得知了夏洁武的“纠结”后,立马就跟镇里的技术员探讨起了蘑菇,然后上网搜集各种蘑菇种植和销售信息,最后把信息汇总后,拉起技术员往夏洁武家跑,与夏洁武夫妇共同交流分析蘑菇市场行情和前景,打消了夏洁武一家人的疑虑,并帮助他们把蘑菇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亩。
“记了‘民情日记\’,心里就多了一份牵挂。”何东利说,每次走访村民家后,回来看着日记本上一条条记录,心里就会一直想着,如何把村民的问题给解决好。“青龙村到场镇的公路多年未整修,群众出行不便怨言颇多。”记者在何东利“民情日记”上看到了他5月初上任后的第一条 “民情日记”内容,何东利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圆满解决了,“通过召开村民院坝会、入户座谈和向上争取等措施,我们组织村民采取了‘一事一议\’的办法对公路进行了整修,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一本“民情日记”一座干群连心桥
据了解,在武胜县,每个机关干部都有这样一本“民情日记”,上面记载了村里需要发展什么项目,被访农户家种了多少粮食、多少蔬菜,养了多少头猪、多少只家禽,哪家希望发展什么产业,哪家家庭条件困难……
这些从群众那里搜集来的问题,最终有没有得到解决、落实,由谁来监督、评价呢?
“‘民情日记\’是党群、干群之间相互沟通联系的重要平台,重在落实,贵在坚持。”杨承林介绍说,武胜县为此专门建立了“民情日记”制度,将干部记录“民情日记”及落实情况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和述职范围,要求日记内容反映真实,办理、反馈及时。与此同时,由各级党组织搜集汇总群众对“日记内容兑现”的评价,并进行周检查、月反馈、领导点评,确保“民情日记”不走形式,有效发挥作用。
据武胜县委组织部最近抽查的近400本“民情日记”表明,全县干部共写“民情日记”近万篇,反映了干部有针对性地走访困难群众5000余户,梳理出道路、水渠整修等民生实事800余件,摸准了影响制约城乡发展的症结,开出了助发展、解民难、促和谐的良方,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6400余件,“民情日记”架起了干群连心桥,温暖着群众的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江芸涵新学年,新班级,对全省大中小学学生而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一所高职,首个棋艺专业开班了,意味着棋艺爱好者有了深造的平台,棋文化将有传承发扬的人才储备;在一所小学,网校开班了,意味着...
武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