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广安 今日华蓥 今日邻水 今日武胜 今日岳池
地方网 > 四川 > 广安市 > 今日广安 > 正文

“希望细刻可以传承下去” 访前锋区细刻匠人李光宗

来源:广安日报 2020-03-01 01:01   https://www.yybnet.net/

在钢笔上刻字,以作结婚纪念。

筷子上的米粒细刻作品。

李光宗在车钥匙上刻字。

□前锋区记者站 兰林前 本报记者 周文平 文/图

只需一把特制的笔或刻刀,就可在一粒米、一支钢笔、一个印章等小物件上,凭着手感刻写很小却优美清晰的文字,或是几朵花、几只鸟、几条鱼等,即成一件神奇的细刻艺术品。这是李光宗在十几秒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

今年73岁的李光宗本是一个钟表匠、刻章匠,但他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孜孜不倦的传承精神,完成了很多的细刻作品,屡屡在省内外书法篆刻艺术展中获奖。1月3日,记者在前锋区观塘场镇的一家细刻店,见到了李光宗和他的部分细刻作品。

受父亲影响 从小喜欢篆刻

记者到达细刻店时,戴着老花镜的李光宗正端坐在店门口,握着刻刀在车钥匙钢笔上快速地刻字,面前的书桌上摆放有形状各异的刻字工具和细刻作品。

李光宗口中的细刻,业界称谓应是“微雕”,它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曾出现过。

“这支钢笔是一位顾客要送给一对新人的结婚礼物,我得加紧刻好。如今人们参加别人的结婚、升学、生日宴请等,除了送礼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细刻作品当礼物了。笔、文具盒、玩具、笔砚、印章等许多物件都可以进行细刻,实用性很强,又美观、雅致,当礼物很有纪念意义的。”李光宗拿起一支钢笔高兴地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起学习细刻最难的是什么时,李光宗却神情轻松地说:“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他看来,细刻全凭意念和熟练的手上功夫,用刀时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

李光宗告诉记者,细刻是他家的祖传手艺。说起自己与细刻艺术的渊源,李光宗说:“父亲是我最好的老师。”

1947年,李光宗出生于观塘镇一个普通的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李维才则在当时的天池矿区印刷厂担任刻字工作。李维才写得一手好字,闲暇时最大的爱好便是刻制印章,在当地小有名气。李光宗自豪地告诉记者说:“1945年到1949年,广安地下党创办了《民声日报》,所用的字钉就是我父亲刻的。”

李光宗清楚地记得,父亲那时一得空就端坐在桌前,手握刻刀,聚精会神地雕刻手中的印石。父亲专注的神情深深地吸引了李光宗,他常常站在父亲旁边观看,不时用父亲刻好的成品在纸上戳一枚印章。刚识得几个汉字的李光宗对父亲这门手艺大感兴趣,他自己找来花椒树的刺和泥土,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父亲见他着实喜欢细刻,便亲自为他制作了一把简易刻刀,又找来废弃的印石,让他跟着学起了细刻。那时候,人们常常看见李家父子坐在一起细刻的情景。

用心钻研

细刻让他“走火入魔”

20世纪60年代初,刚小学毕业的李光宗辍学回到家中。为了谋生,他在观塘场镇摆了一个替人刻章的小摊,除了可以挣一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外,还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刻章。

“白天,用新材料替别人刻章挣钱;晚上,就把捡来的废旧钢笔、圆珠笔、塑料块、石头、易拉罐等物件用来练习细刻。”李光宗说,只要能刻字的材料,他几乎都尝试过,醉心于此的李光宗可谓废寝忘食地学习细刻。对细刻的热爱和做事认真坚持的态度,使李光宗的细刻手艺突飞猛进,不过几年时间便成了当地有名的细刻人。

李光宗深知,细刻讲究的是刀法和章法,自己这几年的学习,只是刀法比较娴熟了,若要有更大的进步,还必须学习细刻的章法。于是,他动员全家人收集有关细刻的报刊杂志,一有空就认真阅读有关细刻的文章,仔细研究和模仿那些细刻作品,学习他人的结构安排、分朱布白等章法设计。

按理说,刻章与细刻关系不大,可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份职业,让李光宗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细刻技术。“印章就只有那么大,但有的顾客却要求刻很多字,我就得把字刻得小之又小。”从一开始的几个字到后来几十个字,李光宗的细刻技艺在无意之中得到了锻炼,手法越发的熟练。

“从事细刻艺术,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扎实的书法功底。”李光宗说,在许多人看来,刻的字越小越显功夫,技术越厉害,但这都是外行人的看法。“细刻不是字越小越好,而是体现在书法水平上。读书的时候学习过毛笔字,在正式学习细刻之前,父亲也提醒过我要先学写字。什么颜体、柳体,隶书、篆书、草书,等等,我苦学苦练了5年。”李光宗回忆道。

李光宗对细刻艺术的追求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据他的老母亲介绍,在2006年干旱最严重的那几个月里,燥热的天气使小镇上的居民全跑到屋外歇凉、闲聊,而人们却很少看见李光宗出来歇凉。整整一个夏天,他将自己关在屋里,将毛巾搭在肩上,全然不顾老式电风扇散出的热风,一边擦汗一边研究他的细刻艺术。

天道酬勤

60年坚守有回报

经过多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细刻术”后,在朋友的建议下,李光宗决定去参加一些细刻方面的艺术竞赛,除了想结交行内朋友、加强交流学习外,他还想验证一下自己多年来细刻方面的技术水平。

2005年5月,李光宗在报纸上看到“华夏龙杯”书法赛正向全国征集书画作品,他将自己精心细刻的作品《龙子龙孙》《龙的传人》寄了出去,没想到竟一举夺得此次比赛的银奖。

首次参加比赛便获奖,李光宗兴奋不已,这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细刻艺术的决心。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众多的行家里手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于是,他又花大量时间研究在细刻的物件上作画。但因没有绘画基础,年近60岁的李光宗学习起来极其费力。就连他的老伴也说:“老都老了,还要从头开始学画画。”李光宗笑了笑说:“只要心没老,我就要学到老。”

为了能学好画画,李光宗自费订阅了《中国书画报》等杂志,并采取了在他看来“最笨”的方式——临摹。“我先用薄纸盖在书上,把画临摹下来,然后再反复练习,熟练后才在钢笔、易拉罐上作画。”经过多年的学习,李光宗已经能画出10余种图案,他现在还在继续学习,他说他目前的愿望就是争取今年学会人物肖像的细刻。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光宗的作品得到了众多细刻艺术家的一致好评,他先后荣获“‘嘉华杯’海内外书画艺术大赛”篆刻组金奖、“夕阳红中国诗联名家书画才情大展”金奖、“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银奖等20余项全国性比赛奖项,并荣获“三勋颂爱国杯”德艺双馨艺术家、篆刻师等荣誉称号。

一花独秀不是春

希望细刻有传承

最小能刻多小呢?面对记者这个问题,李光宗拿出了包裹非常好的一根筷子,筷子上粘着9粒米,而每粒米上都有“黑点”。“就是这个,你看有多小哇。”李光宗笑着对记者说道。接过李光宗递过来的放大镜,记者看到,每粒米上的那些“黑点”竟然刻着不同形状的花、鸟、鱼等图案。

要完成如此精湛的细刻作品,除了技艺以外,好的材料和趁手的器具是必不可少的。在李光宗的工作台上,记者看到,光是刻刀就有十几把。“这些刻刀,全是我自己用钢丝或钢片手工打磨出来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买的用着没感觉。”李光宗介绍道。

“我的一生就是平平淡淡走过来的,也希望能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一事无成,但我从来没后悔,因为细刻带给我太多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和满足。”李光宗说,由于他一直忙于生计,鲜有机会向大众集中展示他的细刻作品,他希望有一天能办一场个人的细刻作品展览,也希望有一天,细刻能够成功申报为市级、省级甚至是国家级“非遗”,让其推广并一直传承下去。

由于学习细刻技艺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长,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李光宗决定收徒。他说,希望社会上对细刻技艺感兴趣的、有一定书法和绘画基础的人前来学习,他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细刻技术,因为传统技艺只有在传承中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大放异彩。

新闻推荐

前锋区12个在建房地产项目全部复工

本报讯(前锋记者站黄方瑶记者贺樊丽)2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前锋区民生路与双狮路交汇处的鑫鸿天玺房地产施工现场,在项目负责...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希望细刻可以传承下去” 访前锋区细刻匠人李光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