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良慧 陈勇军 广安区记者站 张国盛
“爸爸,你吃了晚饭没有?我和妈妈都已经吃过了……”4月22日晚上8点,8岁多的李沿会像往常一样,用妈妈的手机和远在上海打工的爸爸聊起了视频。看着女儿乖巧可爱的模样,妈妈龙家凤心里百感交集,“4年时间的免费康复救助,终于让孩子从‘无声世界\’走了出来,过上了正常儿童的生活!”
2009年6月,李沿会出生在广安区龙安乡认真村5组的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出生,在带来欢喜的同时,也给这个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痛苦。在孩子两岁多以前,无论父母怎样引导,她始终不能说话。2012年5月,龙家凤和丈夫带着女儿前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查,才知道孩子双耳听力损失在95分贝以上,属极重度听力残疾。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夫妻俩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抱着孩子失声痛哭。
在医生的建议下,夫妻俩用借来的1.5万元钱为失聪的女儿配上了助听器。回到广安,他们找到广安区残联,希望得到帮助。在得知小沿会的具体情况后,区残联决定为其提供免费康复救助服务,将其安排到广安新希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接受治疗。
为确保治疗效果,龙家凤将女儿全托在康复中心,每周去看望女儿一次。康复中心按照课程安排,结合小沿会的具体情况,每天进行一对一的语言康复训练,反复做口舌操、听力训练等。由于小沿会的听力损失过于严重,一年后,康复中心通过向区、市及省残联逐级申请,为小沿会争取到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资格。2013年5月7日,龙家凤夫妻俩带着小沿会来到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经过近3个小时的手术,为小沿会成功安装价值10余万元的人工耳蜗。
虽然听力恢复了正常,但小沿会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同龄的正常孩子晚了好几年,仍然需要加强康复训练。康复中心按照“智慧量服”的要求,为其在听力训练、语言沟通及认知能力等方面量身定制了康复训练方案,并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相关技能。
2016年8月,7岁的小沿会已基本达到能与人沟通交流的程度。看到孩子通过近4年的康复训练,终于能像其他儿童一样生活,龙家凤高兴得流下了眼泪。她拉着区残联和康复中心负责人的手,感激不已地说:“有了你们的关心和帮助,我的孩子才从‘无声世界\’走了出来,是你们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啊!”
2016年9月1日,对小沿会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她像其他孩子一样,背着新书包快乐地走进了学校。在学校里,小沿会完全和同学们融入一起,开心地学习、玩耍。老师也对她格外关照,学习上积极鼓励,还多次为其争取助学金。区残联和龙安乡政府也很关心小沿会,区残联每月为其发放一级残疾人生活补贴85元,龙安乡民政所将其纳入农村低保,每月发放低保金220元,并在节庆期间积极联系爱心人士为其捐款捐物。在上一年级期间,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仍然没有忘记小沿会,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每周来她家两次,为其上两个小时的康复课;到了周末,又会将其接到康复中心进行各种训练。
随着小沿会慢慢长大,她变得越来越懂事。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后,她会体贴地帮妈妈扫地、洗碗,会自己打水洗脸、洗脚。晚上8点,她会主动用妈妈的手机,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视频聊天。有时,她也会顽皮地要求妈妈,把手机给她打打“消消乐”小游戏,或者听听儿歌。
为了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得更幸福,龙家凤这些年放弃外出务工,全心全意留在家里照顾女儿。她说,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让女儿免费植入了价值10余万元的人工耳蜗,作为父母,更应好好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残缺不全的人生,永不缺少关爱与呵护。
延伸阅读:
在广安新希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目前有20余名听力残疾儿童在免费接受康复训练。康复中心采取“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听残儿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和个别指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听残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得到康复。
为帮助听残儿童得到免费康复救助,让他们走出“无声世界”,广安区残联深入开展摸底调查,组织医务人员集中会诊,对符合条件的儿童建档立卡,做到救助对象准确无误。同时,向听残儿童的父母详细介绍康复救助工程项目及内容,完善申请救助资料,组织听残儿童到救助机构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服务。近三年来,该区投入资金42万元,免费救助贫困家庭听残儿童21名。
新闻推荐
□刘刚素有“广安北大门”之称的花桥镇,是川东地区的农业重镇。那里耕地肥沃,果蔬丰富。一座座小楼掩映在翠竹绿树之中,恬淡而明净。周围的田园随季节流转变换着喜人的色彩,成为小镇最质朴的地标。外...
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