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时敏(1710-1775),字逊斋,号梦岩,今广安区协兴镇人。其父邓琳,以岁贡生身份任中江县训导,共有六个儿女,邓时敏排行最小。
清雍正十年(1732),邓时敏为四川乡试第35名举人。乾隆元年(1736),他以恩科二甲89名进士,入翰林院授以编修。乾隆七年(1742),迁为侍讲学士。乾隆八年(1743),任江南宣谕化道使。后转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乾隆十年(1745),升为大理寺正卿。
乾隆元年(1736),邓时敏进入翰林院,做编修和侍讲。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翰林院就是专门为这些高级人才设立的工作和编研机构。当时的读书人都认为,两榜进士难考,翰林院更是难入。十个进士难得有一个进入翰林院。邓时敏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里做编修,后又升为侍讲。
邓时敏在担任顺天乡试考官期间,所拔后生多为知名人士,阿桂、袁枚皆出邓时敏之门。阿桂出将入相,袁枚虽官止于知县,但文采斐然,为清代一大文豪。袁枚曾说:“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藉,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部名节以归。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无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风气矣。”年老寓京时,邓时敏常招集同乡在京任事者饮酒赋诗。
乾隆十年(1745),邓时敏升任大理寺正卿。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正卿,位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之列。这对于邓氏家族来说,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所以,当时邓时敏人在京城,消息却早已传到了广安牌坊村。然而这年春天,其父去世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其父邓琳于乾隆九年(1744)12月20日去世,时年76岁。按照当时清代的制度,凡是大臣遇到父母丧亡之事,可以告假回家守孝三年。皇上批准邓时敏的奏请。于是,邓时敏携家眷回到广安老家。服满丧期后,邓时敏因母亲年事已高,给皇帝上书请求在家赡养老母,皇帝特地予以批准。
邓时敏为官清正,刚正不阿,而且有真才实学,上获皇上的赏识,下得乡亲百姓的拥戴。在广安老家的日子里,他主持整理了邓氏家族的祖谱,并且排下了“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的家庭辈分顺序,邓小平则为“先”字辈。邓时敏在老家一边守孝奉母,一边还抽出时间主持修订了《广安州志》,使广安的历史从此有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记载。至今广安的人民仍然感念他的这一贡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一月初九,邓时敏93岁的母亲病故。乾隆二十九年(1764),邓时敏返回京城,继续任大理寺正卿之职。大司马周煌、御史刘天成、检讨张翯、郎中李漱芳、员外郎王汝壁、户部主事唐乐宇、刑部主事孟邵等一批四川籍在京官员聚会,以诗酒唱和。邓时敏有《野望》诗一首云:“独立高原望,苍茫古树秋。白云荒大漠,紫气满中洲。水落鱼龙冷,山空鹳鹊游。何人吹玉笛?清韵出江楼。”其诗犹见唐贤风格,亦表现了他年老寓京的悲凉心境。
邓时敏刚果严毅,遇事不稍偏就,同列皆敬畏。然因父母丧,在家守丧前后长达20年之久,再入京为官,诸新贵少年望邓时敏若过时古物,争避面揶揄。邓时敏生性纯朴平和,不喜和趋炎附势之人亲近,退朝后闭门读书,有人派使者登门,他避而不见,引来不少非议。元明以来的一切重大案件改由三法司终审决定,担任大理寺职位的人,被看做有职无权,然每年秋季会审,邓时敏都要费尽心思为冤案平反,还向皇上奏报,请求定夺,招致不满。自感在朝势单力薄,加上年事渐高,便上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乾隆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念及他为官多年,尽职尽忠,政绩可嘉,便封他为“通封大夫”。邓时敏回广安后不久病逝。
邓时敏去世后,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神道碑、立德政坊。后来姚坪里改名为“牌坊村”。神道碑、德政坊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2003年在邓小平故里重建。(市地志办)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婧)9月24日至26日,省安办副主任、四川煤监局巡视员赵洪伟率省政府安委会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督查组一行到广安市就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进行了督查,并召开督查工作情况反馈会。副市长尹黎...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