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肖云书
□涂继成
(上)
“中庸”二字在中国历史上已司空见惯,但是中庸的真精神,却鲜有人知。正如孔子所言:“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的真精神,在天地间至深至大,真正懂得的人,就具备了天地间的大智慧。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谈中庸,批判中庸,可究竟知不知道什么叫中庸?什么才是中庸的真精神呢?
《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中庸》讲的是天地大智慧,生命的终极归宿。而生命的终结归宿,天地的大智慧,就是真正的中庸。
纵观中华历史,上古三千年来,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子,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描述儒家文化的传承,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上古传承至孔子所留下的精髓,据历代学者考核,这十六字“心诀”乃是儒家的不二法门,也是儒学主体的高度概括,而恰恰这个“心诀”就是《中庸》所要传承与发挥的。因此可以看出《中庸》这部书,是整个儒家文化、儒家学问、儒家经典的灵魂之作。用朱熹的话说,“中庸就是儒家的心传大法”;用周敦颐的话说,“中庸就是儒家的天地本怀”。我们学中庸,就得学它的真精神。或者说,学儒家,就得学《中庸》。
儒家文化主要就是“四书”为代表的文化,《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灵魂。孔子称至圣,孟子称亚圣,颜回称复圣,《大学》的作者曾参称宗圣,而《中庸》的作者子思称述圣。《中庸》在儒家经典中最难读,却是带灵魂性的著作。千古以来,我们对儒家的功与罪、正与邪、利与弊的辨认,真正的根据和标准,还是在《中庸》。
是的,我们千古以来运用中庸,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如乡愿中庸和狂狷中庸。这两个弊端为什么会出现,根源在于中庸真精神的失落。自孔子之后,能够真正继续阐述大道真理、发挥孔圣原义的,除孟子之外,用王夫子的话说,“两千年后无大人也”。原因在哪里?在于对中庸真精神的了解太少了,而折中主义、保守主义、调和主义、平庸主义、第三条道路等等,却被冠以“中庸”的名分。中国历史文化的纲常要领是何等的伟大,而它出现的政治偏差又是何等地令人痛心。
讲到此,那中庸的真精神到底是什么呢?外,探讨整个宇宙及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本质;内,探讨人心、人性以及人的精神的种种归宿——内探人之性命,外探物之变化,内外双修,这才是中庸的真精神。
由此,就要讲到几个儒学大师对《中庸》的评价。首先,两汉时期的郑玄。他是训诂学的巨匠之一,他对《中庸》的评价介于孟子与荀子之间。孟子谈心,谈性命;荀子谈功,谈事利。事功学派与性命学派在郑玄那里得到了调和,也把中庸的真精神有所贯彻。
其次,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和隋唐时期的韩愈、李翱对中庸有所建树。宋明时期,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对中庸有一个很大的发挥。然后是张载,他是“宋明理学”的四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叫《正蒙》,其核心就是中庸精神。
后世对中庸精神掌握得比较好的还有几个,如汉代扬雄,近代的曾国藩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庸》对中国思想领域、社会领域、政治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是至大至深的。
《中庸》里面有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活泼泼的、永远无限而又变化无穷的、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的蓝图。这蓝图找不到开始和终结,找不到中心和边界,无数的生命在里面涌现,无数的事物在里面变化,而这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居功骄傲的主宰者在指手划足:这就是天地间的大智慧。《中庸》通过这一段,道出了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谛。
今天我们为什么学《中庸》,或者说今天我们学《中庸》的意义何在?
当代,或说当下,恰是人类困惑与向往之所在。纵观当今世界,近400年工业文明,所使用的主要原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中国使用的是斗争、竞争学说。这两个学说事实上都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天人相分。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开始,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一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论他们的学说如何千差万别,但最终都是朝着人与自然、人与客观世界对峙的方向发展,即是说主观如何作用于客观,人如何改造天地。到了中世纪,以基督教神学、神权、神性为代表的一千年的统治中,就是为了把欧洲整个零散的国度、国土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统一起来。到文艺复兴时代,整个欧洲才开始从神的领域返回到了人的领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包括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都是从这时慢慢发展出来的。但发展后的结果仍然是人如何改造客观世界,人如何与天相争,最后发挥到人与自己相争。这个争,就是天人相分的体现。当然到了近代、现代,甚至后现代,欧洲哲学仍共同遵循着一条路线,就是向生命的外部探寻、争取、改造。用中国的术语讲,这叫做事功的学问。事功,就是功利,在中国,以墨家、儒家荀子及后世经世致用学派为代表,也多有主张,但非主流。改造客观世界,必然得到客观世界的效果,且这个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按照中庸精神,按照东方智慧来观照,天地之大,宇宙之无穷,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种种辉煌的物质成就,最终都仅仅是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是拿来为人服务的,为了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优化、升华,得到幸福、自由与快乐。这一切都是为人服务,那人自身的质量如何?境界如何?智慧与道德如何?幸福、快乐与自由美好的享用程度如何?这一些问号可以问千古,问整个人类,特别是当代人类。但人类的回答至今都仅仅是“困惑”。拥有至高的权利、大量的财富,甚至满腹经纶,但是都找不到生命的快乐,找不到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其因何在?就在于方向出了问题。当代的方向全部是向外求,向生命之外求,对生命自身的秘密、生命自身的密码和规律,乃至于它的这份妙用、美好,都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缺乏最起码的体会。而中庸真精神,恰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你在无数的物质成就面前,在无数的知识、信息、学问面前,给你一份安身立命的方法,给你一个可靠的生命家园。所以我们今天学《中庸》,是有极高、极深、极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广安市国学学会、广安丰德国学院供稿)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地方发展不忘国防,人民致富更重拥军。市委坚持把党管武装工作作为政治荣誉来对待、作为政治职责来履行,帮助解决了部队营区建设、军转干部安置、官兵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为部队完...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