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同邓国先姚小光广安区记者站张国盛
“经过坡耕地治理,以前的荒山坡变成了硕果满枝的‘花果山\’,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7月21日,大安镇福城寨桃树基地业主黄万贤乐滋滋地对记者说。
自2011年以来,广安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3.5亿元,规划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坡改梯和高标准农田建设7万余亩,建设引排水沟渠124公里,通村公路45.6公里,机耕道90公里,修建水利水保工程1100余处;引进业主在项目区连片种植优质辣椒5000亩,发展桃李、核桃、柠檬等经果林4万余亩,拓宽了群众的增收途径。
“三跑地”变“三保地”
农业基础条件大改善
在大安镇福城寨山顶的观景平台,记者看到大片的水稻基地环绕在福城寨四周,宽阔的水泥公路从山脚通到寨上,一处处斜坡上安砌了网格护坡,一口口蓄水池镶嵌在山腰间,一条条梯形便道铺筑在桃林中……
黄万贤告诉记者,以前一下雨,寨上的跑水、跑土、跑肥现象特别严重,群众都不愿再到寨上种庄稼,自从2011年实施坡耕地治理后,“三跑地”变成了“三保地”,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这里一度成为农业业主眼中的“风水宝地”。
据介绍,广安区把坡耕地治理工程作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全区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为引领,通过整合实施涉农项目,使项目区实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改变了过去“水乱冲、泥乱流、肥乱跑”和“等水栽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如今,项目区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机械耕作、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运输等问题迎刃而解,项目区机械化耕作程度提高13.8%,群众劳动生产率提高24.6%。
流转土地发展富民产业
贫困群众增收有保障
7月20日下午,在彭家乡天井村李树产业基地,10余名村民正在林下清除杂草。“业主流转土地栽种果树,我们不但有土地租金,每个月务工还可以挣到1000多元的工钱。”66岁的谭学玉老人喜不自禁地说道。
天井村是广安区2018年计划脱贫摘帽村。去年10月,区水务局在该村及相邻的茶店、火星等6个村实施“坡改梯”项目,将原来的坡薄地改造成“金土地”。今年初,彭家乡引进业主在天井村、茶店村集中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李树产业,为群众栽下了脱贫增收的“摇钱树”。除按每亩地230元、每亩田500元的价格付给村民土地租金外,基地还常年解决了20余名贫困村民务工,在繁忙时节,每天的务工人员数量在100人以上,按每人每天60元计算,村民们每年挣到的务工收入就有40余万元。天井村第一书记张晗光表示,到明年春季,天井村、茶店村的山岭沟壑将开满李花,村里将抓住“花卉经济”带来的机遇,以花为“媒”发展乡村旅游,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广安区坚持坡耕地治理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项目区耕种土地增加,且旱能灌、涝能排,提高了复种指数,提升了土地亩产量和年产值,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政府整合协调,在每个项目区建成2000亩以上的粮油蔬菜或经果林基地1个,粮经比由7:3调整为6:4,人均基本农田由0.57亩增加到0.95亩,农民年人均增收较之前增加500余元。
近5年来,项目区共为9个贫困村、2047户贫困户、4948名贫困村民的脱贫和致富夯实了基础,成为***的民心工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雪莲)日前,市城管办组织召开了主城区小区环境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推进会。两区三园区(广安区、前锋区、广安经开区、协兴园区、枣山园区)和市级相关部门的代表在会上分别发言,总结前一阶段小...
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