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后天,又是一年端午节了。
对成都人而言,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吃盐蛋、吃板鸭以及可以把饭染红的苋菜,还有就是插艾草洗艾叶澡。
但祖国实在太大,南北的习俗确有不同,虽然都是粽子,都还有甜咸之分呢。所以,今天,就让我们在飘着粽香的文字里,来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端午习俗吧。
【河南临颍】
五月当午:煮蒜,煮蛋,挂香包
我们那儿的端午节是什么样儿的呢?首先,我们那儿怎么说“端午节”呢?“wū yuě dáng wù”,翻译成普通话应该是“五月当午”。
“五月当午”那天,大人们早早起床,先去坡上割些艾草,挂在自家门口,再去地里挖回来一堆当年新长成的大蒜头儿,放在大锅里添上水,放几颗鸡蛋开始煮。等小孩子们起床后,妈妈或家里其他某个女性长辈会说,今儿五月当午了,大家快去吃煮蒜、煮鸡蛋。然后娃儿们一窝蜂冲向灶火,连手都来不及洗,拿起煮鸡蛋煮大蒜就开始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豫中地区,估计大部分家庭的端午节都是这样开始的。至于为什么要吃煮蒜、煮鸡蛋,大人们只是说“吃了好”,究竟好在哪里,好像从来也没说清楚过。
吃完早饭,如果地里不忙,家里没出嫁的姑姑(没有姑姑也会有家里其他女性代替)就会给大家分香包,这些香包都是用平时做衣服剩下的花布头儿做的。香包里填满各种不知名的香料,做成金锁型、心型、小动物型、水果型等各种形状,有的还带着长长的穗穗。当然也有直接从市集上买回来的。等小孩子们都有了香包挂在脖子里,就会聚集在一起比赛谁的多谁的漂亮。到了晚上,连睡觉都不舍得取。(郭明军)
【山西太原】
包粽子、插艾草、戴五色线、贴门神
山西的端午节习俗大致有包粽子、插艾草、戴五色线、贴门神这几种。
山西有句谚语叫“吃了端午粽,方把棉衣送”。端午节对山西人来说,首先代表夏季正式来临。在这个时节里,有两种代表性的饮食习俗,一种是较为普遍的粽子,另一种是代表着夏季的美食——凉粉。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一周左右,姥姥就会去逛市集,采买很多很多的江米、黄米、红枣、蜜枣、粽叶、马莲以及绿豆粉面、红薯粉面等,一部分来做粽子,一部分来做凉粉。粽子是主角,每到这个时节,整个楼道里都弥漫着煮粽叶的味道。
山西的粽子是甜粽子,大部分地区以江米和红枣为主料。但姥姥更爱黄米粽子,煮好的黄米黏黏的会拉丝,口感独特。每年姥姥包粽子时,我和妹妹都会围在姥姥身边,一边学一边玩一边包,虽然最后能成形的没几个,却也是童年的一件趣事。
山西还有一句谚语叫做“清明戴柳,端午插艾”。插艾叶以及戴五色线、贴门神等活动代表着山西地区端午节的祓禊习俗。端午节一大早,把艾叶插在大门上,并且张贴公鸡叼毒蝎子的门神图,以完成驱邪、驱五毒的仪式。五月初一早晨,给家中的小孩手腕或脚腕上戴五色线,颜色分别为青、白、红、黑、黄,等到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再把五色线挂到树枝上或者等端午后第一个雨天放到河里冲走,代表着扔灾、驱邪除魔的寓意,可以使小孩子健康成长。
如今,这些习俗在山西基本仍很好地保留着,每到端午节前,街边就会有各式各样的五色线卖,部分地区的集市上也会有艾叶和门神图出售。(梁起峰)
【四川宜宾】
包粽子,赛龙舟,洗艾草澡
儿时的尖尖山,端午节总是过得很隆重,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我们家的粽子每年都是妈妈包的,粽子叶就在竹林边采回来,洗干净,晾在一旁,等把米泡透就可以开工了。妈妈包粽子有一套,粽子叶裹一圈儿,弄个尖尖的圆锥,加两勺子糯米,再用筷子戳两个洞,放入各种豆子,抹平抹平,棕树叶一系,平平整整、规规矩矩。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工作,我们家除了妈妈却没人能做,要不根本系不稳,要不煮出来露了馅。
尖尖山有句老话:“热糍粑,冷粽子。”粽子下锅里煮了以后是不能立即吃的,一把棕树叶,挂满了粽子,从热锅里提出来一大串儿,一提立马放进一盆凉井水里,另外还有一提,五叔家,八叔家,九叔家,一家几个,一户一户送过去。早些时候没有冰箱,粽子就这样一直放在盆里,让它就这么凉凉地在水缸里漂着,端午前后几日都有吃的。出去疯跑一阵,回家立刻从水缸里捞一个粽子出来,蘸上白糖或红糖水,想想就要流口水。
端午节,顶着烈日看赛龙舟也是儿时快乐的事。尖尖山的龙舟赛很热闹,岸上全是人。五六月的岷江水位已经高起来,水面很宽,我从来没有看清过江里划船的人,准确地说连船上有几个人也看不清楚。只听见河边上激烈的鼓声鼓噪,岸上的人们自顾自地说话。不过,这些并不重要,我穿着漂亮的波点花裙子,在人群里穿梭,在撑着阳伞的地摊上寻找美味的彩色凉水,这样的快乐就已经足够了。等到人散去了,人们都在问:“哎,是哪个队抢到野鸭子了呢?”“我也不晓得,是顺江哇?”
夜里回了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洗艾草澡。妈妈说这一天洗个艾草澡这一年都不会生疮,不知道真假,不过,有一年我生疮了,从头上生到脚底下,那一年,我没有洗艾草澡。(星星七)
【四川邻水】
吃叶儿粑,挂艾草,在房前屋后洒雄黄酒或石灰水
端午那天,老家鱼鳞滩每家每户都会蒸叶儿粑,如果家里没有做叶儿粑,就意味着你家不打算过端午了。
我家是用桐子树叶包粑,叶子是我和弟弟去树上摘的。端午前几天,我和弟弟就开始在村子四周查看桐子树的长势了。我家本来也种了一棵桐子树,但那棵树太高,弟弟个子太矮,要爬上去很困难。我俩只好转而寻找那些矮小的、容易爬上去的桐子树。在四方丘那边一根田埂上,就有一棵歪歪斜斜的桐子树,我俩几乎每年都到那棵树上摘叶子,村里其他小孩也都有各自的根据地。
弟弟爬上桐子树,我在下面也不会闲着,我要指挥呢。
“弟弟,那边有一片叶子好大啊!”
“对对对,就是那片!”
“往左一点,再往左一点!”
“哎呀弟弟,小心!”
回到家,我们把叶子交给妈妈。妈妈会仔细检查一遍树叶,看看上面有没有虫眼啊,叶子是不是太老了啊,叶子是不是太嫩了啊,叶子两边是否对称啊。剔除掉那些不合格的叶子后,妈妈就把树叶放在水缸角落,上面洒点水,好让叶子保持新鲜。
端午节前一天,我们在树上摘叶子的时候,妈妈也忙开了。她要泡五斤霑米、四斤糯米。泡好的霑米要用石磨磨成米浆,泡好的糯米则放在锅里蒸熟。蒸好的糯米饭放凉后,就放在米浆里搅匀。搅到合适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在敞口的大陶罐里,上面盖上一层布,用一整个晚上的时间发酵。米浆和糯米饭的干湿度很重要,如果太干,蒸出来的泡粑就会死瘪瘪的,不好吃。如果太稀,蒸出来就会水嗒嗒的,撕开桐子叶的时候,叶子上会有一层粑。最好的泡粑是撕开叶子后,叶子上干干净净的,泡粑吃起来松松软软的。
第二天一早,家里柴灶亮堂堂的,锅里水已经滚开了。妈妈把我们摘来的桐子树叶放在开水里,过了一趟水就赶紧捞起来晾着。大陶罐里,泡粑已经发酵好了。妈妈就舀满一汤勺粑,摊在半边桐子树叶上,用另一面盖上米粑。包好的粑放在竹篾做的格子上,格子上要事先放上一层干净的稻草。竹篾格子上,叶儿粑挨个摆着,摆满一层就盖上盖子蒸。蒸熟了就用筷子夹出来,接着摆下一层。
听说叶儿粑快蒸好了,家里的小孩子们就一下子围到锅边。妈妈把蒸好的叶儿粑放在筲箕里晾着,我和弟弟没有经验,用手去抓,被烫得弹回来。妈妈就提起桐子叶的叶柄说:提这个地方就不会烫手了!我和弟弟小心翼翼地照着妈妈的样子去提叶柄,咦,真的不烫手呢!提着叶儿粑,我和弟弟就出去串门了。这个时候,湾里大部分人家的叶儿粑都该出锅了。去尝尝谁家的叶儿粑做得好,似乎是小孩子们端午的特权。
端午当天,家家门前要挂艾草。有些人家还会在房前屋后洒上雄黄酒或石灰水。妈妈们还会给小孩子脸上抹点雄黄酒,哄着说涂了酒蚊虫就会绕开我们飞了。
叶儿粑蒸好了,咸鸭蛋也煮好了,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坐墩肉也炒好了,地里摘下来的四季豆啊、茄子啊、豇豆啊,也都炒好了。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地吃起来。 (番茄三)
【四川西昌】
饭后必须“踏百病”,鸭蛋苋菜一定有
我家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家,一年的仪式从除夕就开始了。除夕当天必须洗澡,晚饭后给祖宗烧纸,晚上十二点以前把垃圾丢出去,包好第二天的汤圆。然后,大年初一早上起来吃的时候要说一句:“一滚就是一年啦!”
诸如此类的仪式感贯穿一年中的每一个节气,所以我妈一直都很忙。端午节前半个月,她就开始连续几天买粽叶,剪棉线,泡糯米,然后坐在几口大锅或者桶面前包粽子。我家的粽子基本上只有一个味道,就是没有味道,这样的粽子泛着一股树林里的清甜味,加上红糖汁、玫瑰糖、黄豆面,就是端阳前后每天的早餐。
到了正式端午那一天,我看着极有仪式感的艾草和菖蒲束挂在门前,大多数时候,我还会得到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寻来的香包,我把它挂在脖子上,不时嗅一下,想象它和玲珑悠远的古代之间的关系。端午的食物也是有一定制式的,粽子不说了,鸭蛋、苋菜也一定要有,而且饭后必须出门到有泥土的地方走上一百步以上,是为“踏百病”,说走了就一年都不会生病了。(杨淅淅)
【安徽徽州】
自制蒸糕和馒头,点上红药水以图吉祥
“中午有什么好菜啊?”端午那天早上在地头碰了面的农人们总是这样打招呼。不过被这样问的人肯定是女儿还没出嫁的,要是有人问“你家女儿回来看你啦?今年割了几斤猪肉来啊?”那这家人肯定有女儿远嫁了,端午必是要背着猪肉回来看望父母的。奶奶说,以前汪山的农人一年到头都吃不着猪肉,猪肉的珍贵也似乎渐渐成了孝顺的象征。
奶奶在过端午节的前三天就开始张罗着过节,忙着做馒头、蒸糕和粽子。馒头和蒸糕蒸好冷却以后,奶奶用筷子蘸上从药店买来的洋红药水,点在蒸糕和馒头的中间,以示一年到头都顺利吉祥。
蒸糕和馒头做好之后,奶奶就要裹粽子了。
端午前一两天奶奶就爬上阁楼,把用塑料袋包着的悬挂着的火腿取下来。奶奶告诉我们,端午包粽子要用火腿最好的那部分,即肥瘦兼有的那部分。全肥的肉裹在糯米里,煮开就化出许多油,吃了叫人反胃。全是瘦肉,煮开了,外面的米准保是没有味道的。瘦肉本来少油,加上风干,油是极少的,只裹瘦肉的粽子自然是不好吃的。
端午节的上午,奶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制作驱赶白蛇的草药。不过是去山上采摘一些端午艾,加上一些从药店里买来的药粉,混在一起,正午时,沿着房前屋后洒个遍。有的人家也单独加些石灰。端午过后不久,进入盛夏,也是各种蛇出来活动的季节,农人们为防受到蛇的伤害,就早些做好了准备。
还有多的艾叶的话,就直接扎成一束,系在大门上,到第二年端午才换下新鲜的,也有预示家人吉祥健康之意。(夕夜)
【云南凤庆】
系五彩线,额头上画雄黄“王”
凤庆人的端午是甜蜜的。除了包粽子,端午还是孩子们手上的五彩线,五线分别是青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象征着五色彩龙降服妖魔鬼怪,护主平安,也叫“长命线”,寄托着大人对孩子们健康长大的美好心愿。系在手上直到六月六,剪下来丢入火塘烧干净,一年的病痛也就随之而去了。
端午也是大人们酒杯里的雄黄,是老人家筷子伸进酒杯蘸的一丁点酒气,放进跃跃欲试孩子的嘴,也是额头上画的雄黄“王”……
端午节的时候,街道两旁还会贩卖一种神奇的药材,叫重楼,生长在深山潮湿的地方,只有在端午前后才会大量生长,过了季节也就没了。重楼有多重功效,口腔溃疡的时候来点晒干磨粉的;熬猪脚汤的时候放绿色的重楼叶;扁桃体发炎喉咙肿痛的时候重楼削片冲水喝;咳嗽的时候重楼粉蘸蜂蜜……但是,它贵啊!新鲜的七八十块一斤,晒干的百八十块一斤;也有的按个头卖,越大越长的越贵。端午回家,母亲会挑大个的重楼晒好,放在我的钱包里,每次打开钱包,就能想到我妈说的“记得随时吃”。(纪建莲)
新闻推荐
□刘伟本报记者周文平“请问,要怎么做才能预防养殖场的空气病毒传染?”5月28日上午,邻水县长安乡秀峰村村民卓英向村里的信...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