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曾涛 本报记者 李倩
见过廖继安、廖理华兄弟的人,都为他们的不幸而惋惜。
兄弟俩出生在邻水县梁板乡大坝村。73岁的廖继安是哥哥,先天聋、哑。弟弟廖理华64岁,在8岁的时候患脑膜炎,由于无钱医治,双目失明。
一起相依为命过了几十载,兄弟俩没有怨天尤人。廖理华说:“我们是幸福的。”
“老二,吃饭啦!”日前,记者来到廖理华家,他一边喊二哥吃饭,一边打着手势。廖理华正端着一碗白米饭,上面是香喷喷的腊肉和青菜,“这是我刚做的。哥哥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我就多做点家务。”
“好香!”见记者夸赞,廖理华笑了,他说,“这些腊肉、青菜都是政府送来的。隔三差五就给我们送肉、送菜,还送生活用品。”
“真得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么关心照顾。”廖理华盘算着,“五保补助每月320元,居民养老保险每月75元,残疾补助每月80元……我和哥哥每个月加起来有近千块钱。”
“我们不愿意给政府多添麻烦。”廖理华说,“我们兄弟虽然身体有缺陷,行动不方便,但是我们能想能做,靠双手也能养活自己。我们自己动手做的甑子、蒸格每年也要卖不少钱呢!”
廖理华和哥哥都喜欢动手做甑子,一种农村蒸饭用的厨具。他回忆,小时候常看邻居梁增伍做甑子,8岁那年生病后,闲着没事自己也试着做。“因为眼睛看不见,起初做得不像样。后来一直做、反复做,如今人们都夸我做得好!”廖理华有些自豪。
“别看它小,做起来也不容易。”廖理华说,一个好的甑子需要好的木材,由10来块组成,大概需要两天的功夫,蒸格也是纯手工编织的,绿色健康。
“伯伯,湖南有人看到你的产品,想请你帮忙做一个。”不久前的一天,廖理华从侄儿那里得知一外地人想买他的甑子后,便熬夜赶了一个。“他非常大方,给我寄了400元钱,世上还是好人多。”廖理华又露出了笑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甑子卖40元,如今能卖100元左右。廖理华透露,今年,很多人找他们兄弟做甑子,挣了几千元。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外出打工的人多了,这传统手艺也渐渐消失。廖理华说:“只要我们兄弟俩还能动,就一定会做下去。”
兄弟俩吃苦耐劳,远近皆知。很多人都说,没见过这么能干的残疾人。“我们是几十年的邻居了,我劝他们去敬老院,可他们总说,比他们还苦的人多,能自己挣钱就不给政府添麻烦。”邻居甘翠珍,十分敬佩这兄弟俩。
其实,乡政府领导、村干部们也多次请廖理华兄弟搬到敬老院住,兄弟俩都没同意。“我们家有五兄弟,老大、老四、老五身体比较好,都成家立业了。现在老四在外面打工,我们就帮他照看房子。再说了,我们有手有脚能养活自己。政府已经对我们够好了,我们也得为国家着想,比我们日子苦的人还多着呢。”
幸福,与残疾无关。兄弟俩一起生活几十年,互为眼和耳,相濡以沫。如今,在政府、邻居们的关照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兄弟俩生活越来越好。“相信以后会更好!”廖理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孔虹姜慧一个地方没有一批大项目作支撑,没有一批好项目作保证,发展就无从谈起。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引擎”抓紧抓实,是邻水县决策层的共识。今年以来,邻水县以“项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