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现在是管理李子的重要时节,修剪以疏剪为主……”10月12日,邻水县柑子镇岐山村“第一书记”余伟正在李善朝的李子园里,指导他管理李子树。
“跟着小余书记干,我们致富都有底气!”然而当初,李善朝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不这么看。一年时间不到,余伟是如何让大家转变看法的呢?
填补空缺
90后小伙子走马上任
“能有机会当上第一书记,就得干出个样子!”余伟告诉记者,它是填补空缺走马上任的。
今年23岁的余伟出生在邻水县城北镇一户农民家庭,从小对农村、农业有着一种特殊感情。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去年10月考入邻水县农业局工作。去年12月,岐山村“第一书记”魏志奇因为父亲患重病,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余伟得知后,主动请缨,成了岐山村“第一书记。”
“看他那么年轻,能做出什么成绩?”见到余伟,岐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康心中有些质疑。不久,余伟就让他刮目相看了。
岐山村党员平均年龄58.5岁,文化层次偏低,党组织管理松散,重大决策落实到位无迹可寻,部分党员党性不强,甚至有些党员常常无故缺席重大会议……余伟看到了问题,没有退缩,不断勉励自己,向书本学习,找同事和领导请教。他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带头讲党课。同时,落实村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投入3000余元重新制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将村重大财务开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等10多项村党务、政务进行定期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一年时间不到,岐山村党建工作一跃成为全县排头兵,今年“七一”,岐山村荣获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发挥特长
“第一书记”赢点赞
10月10日一大早,村民朱月统就和妻子一起打扫鸭舍。“小余书记说了要加强通风,圈舍定期清扫和消毒。”朱月统说,这些技术都是余伟教的。
今年49岁的朱月统,一直在家务农,虽然勤恳,但没有什么技术,且母亲年老多病,子女众多,家庭收入始终上不去。去年9月,原来的第一书记魏志奇建议他发展养殖,朱月统向亲戚借了一些钱,买了200多只鸭子、100多只鸡、20只鸽子、10多只兔子、两头猪等,开始了他们一家的“摘帽”历程。当年12月的一天,朱月统突然发现几只鸭子没有精神,朱月统预感情况不妙,咋办?“找新来的第一书记余伟,前几天他到咱们家不是说了吗,他在大学里就是学的动物医院专业!”妻子范素碧建议。朱月统其实也想到了的,只是觉得余伟太年轻了,怕不靠谱,可如今也只有找他试试。
听了朱月统在电话里的叙述,余伟心里大概有了数。他准备了一些药品,赶到他们家一看,确诊是鸭瘟,赶紧开始治疗,忙完之后,详细地向朱月统讲解了一些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技术。一连几天,余伟都往朱月统家里跑,一周后,疫情得到彻底控制,朱月统一家十分感激。
“我每个月卖点鸭蛋、鸡蛋,至少有上百元收入,还加上其他收入,现在终于甩掉贫困帽子了!”朱月统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年3月,余伟发现该村五组的贫困户李胜全饲养的蜜蜂活力不足。尽管自己学的农业,但是有些知识还是没有涉及,他便立即去向其他养蜂人学习讨教养蜂技术,帮助解决。不久后,他又专程邀请县畜牧食品局的专家前往李胜全家中,实地指导李胜全养蜂,之后余伟又自费购买养蜂专业书籍,送给李胜全;村民李善朝的枇杷感染了真菌,余伟也是想尽办法将他的损失降到最低
……
从最初的不信任到现在成了村里人的依赖,余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伟邻水记者站曾涛)“如今出行方便了,外面的老板会主动来购买粮食,不像以前要花很多运费。”10月20日,坛同镇罗家庙村村民李子成指着刚修好的公路高兴地说,这是通过村民自筹、县公安局捐助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