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古树下散步、石桌上对弈、湖畔旁垂钓、林下捉土鸡……9月6日,邻水县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中心餐饮部的刘明清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脸上满是笑意。自从村上安排他在度假中心就业,加上家中喂养了土鸡和蜜蜂,全家人的年收入增加了上万元,他所在的城南镇芭蕉村已经整村脱贫。
不仅如此,邻水县152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60个贫困村将先行一步夺下战斗堡垒。连日来,记者走访邻水城乡,探访邻水脱贫攻坚轨迹。
路畅群众出行不再难
“老李,走哦,一起去散步。”9月7日,吃完晚饭后,柑子镇岐山村村民朱正飞又约邻居李天权散步。“路修好了,多走走路,锻炼锻炼身体。”朱正飞说。
岐山村是今年的“摘帽”村,自从该村作为邻水县“柑子-观音-城北”特色效益农业扶贫示范区区域实施后,基础设施立即启动,如今村道已经硬化了9.1里,全村入户道路硬化了600米,水泥路几乎直达家家户户。
“要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便捷的交通是先决条件,决不能让脱贫卡在‘路\’上!”邻水县委主要领导人在脱贫攻坚专题会上多次强调。该县将152个贫困村道路建设纳入全县农村公路整体规划,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加快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行路难、运输难状况。全体交通人发扬“5+2”“白+黑”的精神,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工作,全县新建通村公路310公里,新增通畅建制村52个,水泥路几乎直达家家户户。
业兴鼓起农民钱袋子
一片外围用铁丝网圈住的竹林里,近百只土鸡或觅食或追逐,在城北镇小渔滩村民肖建国看来,这些都是他的宝贝,客户已经定好下个月开车来拉。“如今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政府为我们修了新房子、便民路,整治了山平塘,产业发展更有底气了。”肖建国说,村上为他制定的“菜单+贫困户”模式,让他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
小渔滩属于典型的旱山区,针对69户213人的贫困对象,村上逐户制定脱贫“菜单”,并由社员代表、党员、干部评审,将有限的资源“精准滴灌”至贫困对象。2015年解决该村贫困户13人低保兜底,4户住房改造,69户贫困户与本村养殖企业结对子,企业提供鸡(鸭)苗1800余只和防疫等技术指导,同时种植蔬菜、莲藕,让贫困户如期脱贫。
邻水县针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质灾害沉陷区、旱山区、水淹区、二环山区等区域特点,大力倡导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起贫困村脱贫攻坚“支部+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农户”“菜单+贫困户”“业主+订单+农户”等几种模式,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人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9月6日,记者在明月山深处的石滓镇中城寨村看到,所有的村道旁、村民院坝里都放置了一些套了黑色袋子的竹篓。“现在我们把垃圾直接丢进竹篓。”中城寨村民宋文兵告诉记者,村“两委”一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一面倡导大家要养成好习惯。“最初大家还有些不适应,如今村子里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感觉挺好。”
脱贫攻坚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始终坚持“四好”要求,做好和谐文章,构建幸福家园。把扶志作为扶贫的关键,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引导帮助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扭转“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劲头,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如今,各贫困村牌桌让位舞台,陋习让位文明,和谐已成为邻水人的幸福底色。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吕清辉姜慧本报记者胡苗刘婧9月8日,在接受严格消毒后,记者进入邻水县繆氏庄园生态养殖场饲料加工间。此时,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从大货车上卸玉米。“这些可是特地从东北运回来的玉米!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