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刚(左)中秋节慰问贫困户。
新修的盘山公路如丝带镶嵌在明月山,平整得错落有致的土地上,黄栀子、脆红李、黄花梨等苗木随风摇曳,幸福喜悦之情飞扬在邻水县石滓镇中城寨村村民的眼角眉梢。一年时间,这个曾经穷得叮当响的贫困山村已是另一番容颜。嬗变的背后,凝聚着该村“第一书记”杜刚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勤勉实干的“孺子牛”
过去的中城寨村,可谓是“泥巴路难行,喝水靠人挑”。“要致富,先修路。”杜刚走马上任后,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基础设施大会战。
为了解决经费难题,杜刚几经周折,多方协调,终于筹集到资金400多万元。如何用好有限的资金,为村上建设里程更长、质量更有保障的水泥路?他与村干部、群众代表一起商议,决定采取只包工、不包料的方式建设公路。在大会战的日日夜夜里,他天天跑上跑下,进材料、看配方、查质量。不到半年时间,村里硬化通村主干道14公里,新修便民路13公里、泥结碎石路6公里,安装波形安全护栏7.5公里,村里的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任务重,他动员村民不等不靠,义务投工投劳,整修山平塘3口,新修蓄水池6口,有效缓解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看着多年未解的难题一个个逐步攻下,村民们无不喜笑颜开,“咱致富终于有盼头了!”
锐意创新的“开拓者”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实体支撑,没有增收产业,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要在这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发展产业,杜刚面临着四大难题:发展资金欠缺、贫困户持续增收难、集体经济增收难、土地撂荒严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他发挥自己曾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的优势,积极引进业主,推进机制创新,形成发展合力。
创新“农户+村集体”模式,在2个组联建黄栀子基地200亩,车厘子、黄金梨、翠冠梨基地150亩,农户和村集体按9:1进行收益分成。创新“业主+农户+村集体”模式,在3个组发展黄花梨、猕猴桃、脆红李基地300亩,业主、农户、村集体按7:2:1进行收益分成。创新“养殖大户+农户”模式,回引2名返乡村民创业,发展规模200只以上的山羊养殖大户2户,带动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100余只。创新“旅游产业合作社+公司”模式发展旅游业,村集体组织农户共同成立旅游产业合作社,量化村内基础设施、旅游景点资产,作为合作社固定资产入股旅游公司,按照1/5以上标准分享公司在当地收益。通过“四大模式”,创新农户、村集体、业主(公司)三类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三类主体互惠互赢,成功破解了“四大难题”,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美好蓝图越发清晰。
情系群众的“贴心人”
中城寨村属于典型山区村,海拔900多米,全村仅有600多人,居住十分分散。为了摸清每户贫困户的情况,杜刚总是早出晚归,有时早上天不亮出发,等回到住处已经月上梢头,村主任戏称他是“披星戴月”的村干部。
摸清贫困户家庭情况后,杜刚对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每户1套帮扶措施,每户1个以上致富项目,每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的标准,一一落实了帮扶举措。
村里有位老人叫刘双全,88岁,儿子刘建国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父子两人相依为命。当他第一次走进刘双全家中时,里面家徒四壁,父子两人已经几个月没有吃过肉。为了改善刘双全父子的生活,杜刚隔一周就给刘双全买点肉,节日的时候还会送去慰问品。每次送东西,刘双全都感动得流泪,杜刚却对他说:“您就当我是您的儿子,有我在,您就不用担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邻水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启动了“千师进万户”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精准脱贫战略,进一步推进和落实“扶持对象精准”要求,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贫困学生实行精准化识别、动态化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