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夫妻检查兔子生长情况。
□孔虹特约通讯员 吕清辉 文/图
从邻水县龙安镇场镇出发,经过一路蜿蜒的盘山公路,2月28日,笔者来到铜锣山深腹中的夜光村七组。还没走进李科的家庭农场,就已经听到里面飘出了悠扬婉转的音乐。
在消毒室对脚底、手部消毒,并带上口罩后,李科带着笔者进入了兔场。只见一只只兔子在音乐声中显得特别恬静,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对它们也丝毫没有影响。
“让兔子听音乐主要是减少外来干扰,以免其受到惊吓。”李科告诉笔者,兔子胆子小,受了惊吓会影响成长,所以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们都会放上音乐,让兔子愉快成长。
不当白领 回乡种地
“很多大山里的孩子都希望出人头地,走出大山做个城里人,但是我偏偏很‘土\’。”85后男孩李科说,他对农业有着独特的情结,一直都想着回乡建自己的农场。
高考后,李科毫不犹豫填报了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大学毕业后,李科进入一家农业公司从事种兔繁殖工作。从普通饲养员做到技术员、主任后,李科当上了子公司厂长,月薪过万。
乡邻们原本以为,李科从此不会再回到这片贫瘠的大山。没想到,2012年,李科回来了,带回了资金和技术,还带回了如花似玉的媳妇尹清梅。“之所以回来,是因为我看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撂荒,心疼。”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李科流转了200余亩撂荒地,开始了农夫生活。
种养结合 土里“刨金”
大学生回村租地,会在土里种点啥?不少村民都很好奇。但是,李科并没有急着往土里种东西,他说:“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让土地恢复肥力。”半年后,李科才开始种核桃。核桃见效慢,他便以短养长,在核桃地里面间种西瓜、地参。2013年6月,卖西瓜纯收入4万多元,李科挖到了回乡后的“第一桶金”。
种植走上正轨后,李科干回了老本行——养兔。“走循环农业路子,一直是我们的理念。”李科说,用地里的野草、藤蔓喂兔子,兔子的粪便当肥料,部分断奶的兔子还能在核桃地里放养,种养都受益。
“谁说土里刨不出金子?”李科说,2014年他花200万建好了占地1000平方米、可存栏4000多只兔子的圈舍,随后还成立了凯达兔业中心,每月出栏兔子1300多只,年纯收入近20万元。除了养兔,李科还散养了500来只土鸡、30多箱蜜蜂。
“农场里不忙的时候,我就到周边村镇给村民讲课。”原来,李科不仅把自己的家庭农场办得红火,还把断奶的兔子分发给贫困户饲养,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指导。“我要让乡亲们也从原来的土里刨食,变为土里 ‘刨金\’。”他说。
新闻推荐
讲授脐橙管理技术。本报讯4月7日早上,位于明月山深处的邻水县古路乡台子村13组的一处院坝上,近300名村民早已等候在此。由县委宣传部举办的“邻州讲坛”走进该村,为他们零距离传授实用技术...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