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村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被集中整理,并栽上了桃树苗。
一群90后打算回乡发展,在外的乡友们要为家乡建设捐资捐款——
□“农报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组
发自邻水县城南镇芭蕉村
新春伊始,邻水县城南镇芭蕉村的年味渐渐散去,但返乡的青年们并未忙着离开,一反常态留守在家,讨论着被搁置多年的土地生意经。
而从芭蕉村走出去的乡友们也并未闲着,虽然天南地北各在一方,但他们借助微信平台,实时了解家乡的脱贫进程,并积极对接项目,为家乡发展捐资捐款。
2月16日,正月初九,记者走进芭蕉村,感受到了这里群众发展产业的如火热情。在政府主导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下,芭蕉村的脱贫“朋友圈”正越做越大。
喜看家乡变化90后们欲返乡创业
从芭蕉村村口,记者沿着新修建的通村公路一路走去。
上千亩的山地被平整得错落有致,一棵棵桃树、李树在地里茁壮成长,新栽种的景观林木沿着通村盘山公路迎风招展。
在半山腰的公路旁,26岁的廖俞和小伙伴们正意气风发地盘算着,如何在家乡重新经营起父辈们的事业——农业生产。
地处铜锣山脉中段的芭蕉村,距邻水县城8公里,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长期以来,当地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畅,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群众收入单一,土地撂荒达到70%,在全村400余户人家中,精准识别贫困户达171户。
廖俞一家住在村里位置最偏远的9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看着贫瘠的乡村,从小他就立志走出农村,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但去年底回乡之后,他的远大理想开始动摇,因为家乡发生的变化让他嗅到了机遇。
“脱贫工程投下了这么多钱搞基础设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创业发展呢?”整个春节期间,廖俞和小伙伴探讨的话题便是返乡创业,帮助家乡彻底脱贫,他们计划流转一片土地,搞桃树林下种植,再养点跑山鸡,大干一番事业。
“芭蕉村的脱贫攻坚,大部分的资金用在了基础设施上,目前已完成了1000余亩的土地整理,并栽下了水果和干果等树苗。”村支书冯建乔告诉记者,现在的芭蕉村亟需产业支撑和人才回归,如若不然,几年后又将陷入贫困泥潭。冯建乔认为,廖俞等90后们的返乡,将成为芭蕉村的新希望。
当地脱贫的主要思路是“念好山字经,主打旅游牌”,去年以来,芭蕉村便集中整治了1000余亩土地,布局了水果、干果、林下养殖等项目,并制定了优惠的土地流转政策。
“如果说2015年是芭蕉村的脱贫年,那么2016年便是我们的改革年,芭蕉村的建设期待着社会各界的参与。”冯建乔告诉记者道。
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概念深入人心
廖俞等青年的回归,不是个案,跳出芭蕉村之外,更大的社会力量正在积蓄,芭蕉村的脱贫“朋友圈”也因此越做越大。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特约通讯员吕清辉“儿子,路上慢点!”3月17日一大早,邻水县梁板乡曙光村村民李伙安将新鲜蔬菜装好车,让儿子和未来儿媳送往县城销售。“拉出去的是蔬菜,送回来的是票子……”说着这话,老李眼睛都笑得...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