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水县城驱车半个多小时到古路乡台子村,半山环抱中一片开阔的稻田让人印象深刻。这片围着彩旗的稻田主人叫谭小云,是土生土长的邻水人。
返乡创业,
传统农业讲自然道法
用布袋装好米,挨个称重再系上标签,近日,谭小云正在租住的办公室兼仓库里将大米分装,等着装车。40岁的谭小云是古路乡双流村人,1999年,大专毕业的谭小云在古路乡一小学当起了老师。后谭小云辗转广东、福建、浙江打工。
2007年,积攒了一定资金后他回到家乡,在县城开了一家店卖电脑。随着近几年食品安全不断被提起,他又将目光锁定在农业生产上。怎样才能种出安全的粮食?他打算在村里流转一部分撂荒地种种看。
通过考察,谭小云看上了隔壁台子村一块地:铜锣山下,白水河畔,三面环山,5公里内无大型工厂,条件极佳。2012年,他流转了这里110亩土地,并拉来了三个投资人,投资30余万元成立自然道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朋友介绍,一个台湾的专业技术团队力推的“生物活力农业”让他十分赞同,谭小云从此走上了创业路。
精耕细种,
土壤改良用了两年多时间
尽管2012年就已经成立,合作社到今年才迎来第一年收成。“土壤改良就用了两年多。”谭小云介绍,由于多年用化肥和农药,这块地土壤已经板结。他们培养了生物菌洒在地里,并种植青草作为绿肥。
9月下旬,稻谷已收割完,鸭子在田里悠闲地跑来跑去。生态平衡,这是谭小云反复强调的理念。他认为水稻、杂草、青蛙、害虫、鸭子等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可以在田里共存。“比如,一般人都会将田里的稗子除干净,但我们在其长成壮苗前一般不管,在要结籽时除掉作为绿肥,这时粗蛋白质含量较高。”
为解决病虫害问题,谭小云的水稻间距比一般的宽1/3,增加阳光照射;投放30万只青蛙和200只鸭子;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不过这也并不能彻底解决病虫害,“我们努力将其控制在一定程度内。”
努力了两年多,质量如何?今年稻谷收割后,谭小云举办了一次品鉴会,吸引了百余位“好吃嘴”。更糯、更香,谭小云的大米得到了食客们的肯定。
受到鼓励的谭小云申请了“白水人家”商标,还通过互联网打开销售渠道。110亩田收成近30000斤稻谷,这比普通的种植模式少2/3,种植周期却长了半个月,有利可图吗?“市场上普通大米一般两三块一斤,我们的产品定价25元一斤,目前已卖出1000多斤。”谭小云说,如果有更多人接受这种大米,价格还有上升空间。“土地一开始荒了两年,我们都着急了。”合作社社员刘碧英说,她将自家的6亩多农田流转给合作社,刚开始很担心,现在看到合作社大米卖得好,还卖得起价,其他村民也跃跃欲试。
□吕清辉本报记者 王诗侠
新闻推荐
邻水县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呈东北至西南展布,平行排列,形成了邻水特有的“三山两槽”地形,自然也孕育了邻水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位于邻水县御临镇的御临河小三峡就是其中之一,其神奇...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