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儿子,准备吃饭。
倚门远眺,贾士珍在想些什么?
一个素菜就是贾士珍一家一天的下饭菜。
一勺一勺地将饭菜喂到丈夫嘴里。
↑假如没有两个瘫痪的病人,贾士珍的生活也许就像她晾晒的海椒一样红火。
贾士珍一家是乡上的重点扶贫对象,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她最大倾斜,而且每逢农忙季节,村组干部和村民都要帮她栽秧打谷等。
她,年过花甲,身材瘦小,犹如一根易折的扁担,一头挑着瘫痪的丈夫、一头挑着瘫痪的儿子,艰难地蹒跚在邻水县冷家乡汤巴丘村的大山深处,苦苦独撑着风雨飘摇的家……
9月9日下午3时,记者在汤巴丘村见到这位普通而坚强的农村妇女贾士珍时,她正在做午饭。扶起瘫睡在床的儿子杜丁友,再将长条凳横放在床上,然后将饭菜放在凳子上,照顾儿子吃上饭后,贾士珍又到另一间屋里,一勺一勺地将饭菜喂到丈夫嘴里。贾士珍说,儿子勉强能自己吃饭,丈夫杜为成却一点也动不得。
“遇都遇上了,总不能丢下不管呀!”面对多舛命运,贾士珍没有丝毫抱怨,唯有悉心呵护,渴求上苍庇护能够出现奇迹。贾士珍说,她唯一的儿子在8岁时患上小儿麻痹症,10年前瘫痪在床。丈夫管庄稼活,她专心照顾儿子,一家人的生活还过得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3年前的一天,丈夫在做农活时摔断了颈椎和腰椎,永远躺在了床上。从此,她以羸弱的双肩撑起这个不幸的家。
“每天天一亮,就出去干农活。上午10点回家做饭照顾父子俩洗脸、吃饭……一直要忙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睡觉。”贾士珍说,只要能守住一家人,日子再苦也没啥!唯一让人揪心的是,自己走了,谁来照顾他们父子……
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张启富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孔虹邻水县坛同镇人屈代珍,义务照顾该镇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徐周碧12年,谱写了一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大爱赞歌。12年来,屈代珍帮助徐周碧洗衣做饭,承担全部生活起居,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