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刘夏
“乡亲们,这段时间要加紧除草,加强管理。”7月27日下午,在邻水县三古乡白水村中药基地里,生机盎然的佛手、百合、白芷、地参等在风中微微颔首,一个个药农在村支书文岳清的带领下,忙着除草、施肥、灌溉,一片繁忙之景。见记者来访,文岳清赶紧停下手中的活,向记者讲起了他和“最佳拍档”吴才兵的创业故事。
坚持不懈的村支书
今年49岁的文岳清连任了5届白水村村支部书记,作为一方父母官,文岳清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这里就是个山沟沟,比较偏远,交通也不便。”文岳清告诉记者,因为地理条件的制约,该村如果发展传统农业则运输成本较高,效益太低。文岳清经过四处考察并将土质送到省科院测试,发现该村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他便开始小范围试种。
2003年,文岳清试种了两亩百合,由于不懂技术,几乎全军覆没。2004年,文岳清四处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后,又种植了两亩百合,由于那年天旱,收益甚微。2005年,他抽出时间检修沟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继续种植了百合,还试种了一些玉竹。那年,百合丰收了,但是由于施肥不当,玉竹几乎没有收成。
虽然屡战屡败,但文岳清却越战越勇。多年来,文岳清先后试种了百合、玉竹、板蓝根等药材,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成为他和大学生吴才兵一起创业时最宝贵的财富。
肯钻肯干的大学生
“前段时间成熟的金秋葵供不应求,明年我们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头顶草帽,皮肤黝黑,站在基地里满脸笑容和记者说话的正是文岳清的最佳拍档——返乡创业大学生吴才兵。
今年33岁的吴才兵是三古乡白水村10组的人。2004年大学毕业后,他进了深圳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后来又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因为资金周转不开,公司运行起来比较吃力,回农村发展的念头在吴才兵脑海里浮现。
“农业产业的潜力非常大,只要肯钻肯干,没有什么事干不好!”吴才兵说。
回去发展什么呢?吴才兵一边忙着深圳的业务,一边构筑自己以后的创业梦想。“在家乡种植水果、蔬菜的人多,但是种植中药材的人少之又少。”经过分析与实地调查,吴才兵决定种植药材。
从那时起,吴才兵只要有空,就在网上搜索,学习种植知识。他一方面加入药材QQ群,向别人讨教药材种子、管护等知识,另一方面也在网上学习药材种植的技术,同时联系药材销售市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钻研,吴才兵觉得自己该进行实践了。2012年8月,他带着自己在外面打拼积累的资金毅然回到了家乡。
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真没想到,家乡居然有人也在种植药材!”只身回到家乡创业,吴才兵有很多担忧,得知文岳清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他便决定与文岳清合伙创业,造福一方乡邻。
“这些年来,我一直是小打小闹,早就想与人合伙扩大规模。”文岳清说,吴才兵年轻,有知识、点子多,两人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两人开始分头行动。2012年底,吴才兵到绵阳、南充、成都等地考察学习,到重庆、山东等地跑市场,到北京融资:而文岳清在家很快流转100亩土地,种植百合。
一天,吴才兵在药材QQ群里看到有网友说种植地参很赚钱,吴才兵跟文岳清商定后,先试种1亩,对方包回收,第二年仅地参就净赚了11万元。第二年,他们便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60亩,除了百合、地参、还种植了佛手、白芷、养心菜、金秋葵等多种药材。
“我们的种植技术比较成熟了,销售也不愁,可以带着村民一起干了!”2013年,文岳清与吴才兵商量后,决定带着村民一起干。他们先后成立邻水县白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邻水县恒瑞祥佛手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成熟后回收,让村民们不为种植和销售发愁。
“合作社不仅给我们提供种子,文书记还教我们技术,跟着他们一起干,不会错!”5组村民李代碧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她家种了5亩地参,收入了6万余元。
如今,在他们俩的带动下,该村40余户村民种植药材,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不仅如此,该乡的双峰村、草子村以及毗邻的新镇乡不少村民也纷纷找吴才兵索要种子种植药材。
“目前正在修建蓄水池,解决中药基地的灌溉问题,年底还准备扩大规模呢!”吴才兵告诉记者,村民的信任,让他们不敢懈怠,现在他们一边忙于管理药材,一边加快基地的沟、渠、路的建设以及灌溉设施建设,为全村人共同致富提供保障。
新闻推荐
□邻水记者站曾涛“如今政策好,只要肯干就有希望。”8月10日,高滩镇余家坪村3组贫困户黎能文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48岁的黎能文患有3级残疾,妻子也因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13岁的大儿子患有天生重度残...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