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存的落鸿渡老街。
剥蚀严重的义渡碑。
而今的落鸿渡,日渐荒芜。
□华蓥记者站 杨天军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在华蓥市永兴镇,有一个落鸿渡村,该村濒临渠江,因有古渡口落鸿渡而得名。
落鸿渡,古名罗洪渡,在清雍正版《广安州志》便已收录,“罗洪渡”之名一直沿袭到光绪版《广安州志》,而在成书于宣统年间的《广安州新志》中,“罗洪渡”才更为“落鸿渡”。
7月2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永兴镇,有着悠远历史而又充满传奇故事的落鸿渡自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古时几条大道须经落鸿渡
在前往永兴镇之前,记者便在关注落鸿渡,并积极寻找相关史料。
在华蓥市成立之前,永兴镇为原广安县管辖,为此,记者首先想到的便是《广安州志》和《广安州新志》,但遗憾的是,仅见落鸿渡(罗洪渡)其名,不见其详。好在1994年出版的《广安县志》和1995年出版的《华蓥市志》均有关于落鸿渡的一些零星记载,才让记者捕捉到它的一些影子。记者发现,落鸿渡是古时渠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有几条大道均在此过江——
首先是广安至邻水的古道。《华蓥市志》记载:“民国时期,广安县至邻水县城途经华蓥辖境的古道有两条:一是从县新南门经永兴、华龙、天池、界牌至邻水,全程60公里,境内长37.5公里;二是东渡渠江,经禄市,在天池与第一条路相合,全程70公里,境内长32.5公里。”这里所指的第一条比第二条要近10公里,为大多数百姓所选择,而这第一条就必经落鸿渡。特别是在清朝中后期,西溪河入渠江口处建有平桥后,广安城内的百姓便可以从新南门出,过平桥,经白塔、官盛,在落鸿渡过江,再前行约两公里便是永兴场。
其次则是天(池)广(门)古道。《广安县志》载:“天广道自天池起,经满溪河(今华蓥市回龙)、甘溪场(今华蓥市永兴场)至落鸿渡过渠江,再经官盛、五福桥、枣山抵广门铺,全长37.5公里。”这条路中的天池至官盛段,实际便与广安至邻水的第一条古道相合。
最后便是渠江下游东岸的百姓到广安,多经明肖道到达甘溪场,再经落鸿渡过渠江。
需补充说明的是,明肖道,即明月场到肖家溪场(今肖溪镇)的古道,它基本上是沿着渠江走,而且还可继续沿渠江下游延伸,直达重庆。记者在落鸿渡采访时,从当地76岁的李再富老人口中得知,明肖道实为华蓥山周边百姓下重庆所走的外槽。古时,华蓥山下广安一侧的百姓走陆路下重庆,分内槽、外槽两条路走。内槽路线大致
是:永兴-双河-古桥-阳和-高兴-观音溪-溪口-三汇-合川-重庆,这条路线紧贴华蓥山麓,路线相对较近,但常遇山匪抢劫,故走的人相对较少。外槽路线虽远,但较安全,其路线是:永兴场-清溪口-明月场,在代家嘴(老渡口)过渠江,经沙湾至罗渡,再依次经打铁口、丹溪口、云门镇、合川县城,直达重庆。
渡口当年繁华犹如小镇
落鸿渡的渡口位于落鸿渡村2组的临江陡岩之下,沿着弯长的石阶上得陡岩,房屋渐次多了起来,夹杂其中的一些残墙老屋和依稀可见的旧时街面,似乎在向我们暗示:这里以前可是相当的繁华。
现存的石板街面长约百米,显得破碎而沧桑,临街而立的青瓦老屋大门紧闭,全然没有一丝生气。李再富老人说,以前,没有公路,行人、挑货均靠步行,而落鸿渡距邻水、广安都还有几十里路,于是人们每至这里,常常需要吃饭、休息或住宿,同时还有一些过路船只也要在落鸿渡停靠,因而街上开有茶馆、酒馆、烟馆、饭馆、旅馆,甚至还有妓院,使落鸿渡热闹得像个小镇似的。而在码头上方,还有一座古庙,名为“王爷庙”,在旧时也很热闹,每逢6月19、9月19,周边的人们还要来这里赶庙会。尽管寺庙现已废弃,但围墙和山门还保存较好。
“自从修了广邻公路后,过往的人们大幅减少了,落鸿渡也就渐渐冷清了,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从这里过渡了。”李再富说,广邻公路是在民国时期修建的,这条路根本就不经过落鸿渡。
记者查阅《广安县志》获悉,广邻公路始建于民国20年。当年秋,驻广安县的国民党第20军在县城设河东马路局,以标卖县境部分庙祠田产、预征田赋等款项为资,化兵为工3000余人和招雇石工,修县城至代市段20公里,于次年5月修成。民国27年,郑启和通过自己出资和社会募捐等方式,除农忙外,日上修路石工700余人、民工1000余人,于次年冬修通了代市至打锣湾公路14.38公里。民国35年至38年间,广安县府利用地方自筹稻谷3万石、法币1亿元和县境劳力,又建成打锣湾至邻水界10.5公里。自此,广邻路广安县境段全部建成,并接汉渝路(汉中至重庆)到邻水县城。
广安最早义渡从这里开始
说起落鸿渡的历史,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义渡。应该说,广安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义渡,便是从落鸿渡开始的。
在落鸿渡渡口,抵近高岩的石阶旁,立着一块字刻剥蚀十分严重的石碑,村民称为义渡碑,相传这是当年的广安军阀、国民党20军军长杨森叫人刻上的。
所幸,华蓥市曾经有一位名叫白瑞林的人写过一篇文章《落鸿渡》,并在文末附录了那块碑的内容,其名为“计开议渡规则”,具体如下:
1.以义渡为宗旨,任何渡客不取分文;2.渡送时间从拂晓至三更止;3.客有急务随到随渡;
4.乘客虽众,但每舟至多不得超过十二人;
5.银钱货物由客自行照料;
6.水涨至大石头时,应即停渡,愿乘私船者听便;
7.义渡各船概不载牛,由客自雇私船;8.寒暑均不停渡,其由命令者不在此限;9.每年终修理船只一次,并得随时检查,不令稍有损伤;
10.首事二人由永兴、官盛两乡公举,任期二年,每届初春须将去年账项请众核算,一面报销。
白瑞林在文中介绍,落鸿渡义渡,最早还不是杨森所为。白瑞林在落鸿渡找到了另一块石刻,也是杨森下属所刻,上面详细介绍了落鸿渡实行义渡的原因。
据文章介绍,落鸿渡为川东北陆上交通及广邻往来必经之路,过渡人众,而长期以来,落鸿渡一直实行私渡,即私人设船,推渡收费。但私渡有很多弊病,如推渡人有他事忙时,便不在渡口,有急事的渡客即使给再多的钱也雇不到船。而更为严重的是,私船不注重维修,常常破烂不堪,每当夏秋涨水之际,以破船载人载物,客人坐在船上胆战心惊,像是掉了魂似的,故落鸿渡常被人们称为“落魂渡”。
在杨森之前,有个叫刘瑞文的旅长驻守永兴,他十分愤恨私渡,认为私渡有妨军民行动自由,便报请驻广安县城的罗泽州师长批准废止渡船私营,改设义渡。同时,刘瑞文也积极在旅部凑钱试办,动员全旅官兵和周边六个乡镇的绅士、民众捐款。军民纷纷响应,捐款颇多,便按刘的建议监造了4艘渡船,剩下费用全部置田,共二百挑,每年的田租收益用来支付舟子的工资和船只修理费用,并常年雇请舟子轮流推渡,渡客一律不收费,终日不休,同时还议好规条以防流弊。从此,人们乘船再也不会有落魂之惧了,过往乘客纷纷赞其为“慈航普渡”。
但好景不长,在罗泽州部离开广安之时,有人想趁机灭义渡,并夺义渡之田。眼看义渡善举即将终止,所幸新驻广安的杨森军长及其下属夏炯师长明察,严厉驳斥了奸人,并明令维护义渡及其田产,使得义渡得以继续维持。地方人士见义渡之缔造和维护如此艰难,便集众思考,编成文字,制定条规,刻于渡口旁的石岩上,以期义渡之举能永远维持下去,同时也让人们永远牢记并时常称赞推行义渡的好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惠云邻水记者站吕清辉)自邻水县创国卫动员大会召开以来,邻水县城管局干部职工以苦干实干的精神投入创卫工作,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打好城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攻坚战。该局制订创卫专项工作方案,着...
邻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邻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