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记者站 吕清辉 本报记者 李倩
在巍峨的华蓥山深腹,一条条泥结碎石路如同毛细血管布满整个云盘村。
“全县45个乡镇的农村公路,柑子镇云盘村是做得最好的。”邻水县人大常委会城环资工委负责人文殊敏曾参与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视察。她揭示答案:每一个村民,都把养护公路当成自己的家事。4月21日,记者前往云盘村,了解村民护路的故事。
受够无路之苦,望穿秋水盼修路
铺碎石、撒泥土、平整路面……汽车行驶到云盘村小学附近,一派热火朝天的养护公路场景展现在记者面前。
“我们曾受够了没有路的苦。”云盘村党支部书记彭贤发停下手中的活,向记者讲起那心酸的过去。云盘村平均海拔1060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以前一直没有出村的公路。村子就像与世隔绝一般,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养的猪羊运不出去,只能花大价钱请人抬出去。村民们穷得叮当响,姑娘纷纷嫁到山外,小伙子也“嫁”了出去,而留下来的男子,大多一辈子都只能
打光棍。每一个村民,都望穿秋水盼修路。
“这些路来之不易。”彭贤发叹了一口气,回忆起往事:1996年,被村民选为党支部书记的彭贤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山里修路成本高、困难也多,彭贤发想方设法贷款,发动村民修路,历经一年半时间,云盘村终于打通与外面连接的一条10公里长的泥结碎石路。
勤劳的云盘人并没有停止。半年后,村里修通了通组公路,把路修到每户村民家门口,如今全村公路总长有16公里。
无论男女老少,村民都是护路工
农村公路“三分修,七分养”。可是,山里穷,又因修路都欠下了不少债务。怎么办?
“这是我们自己修起来的路,我们就得像心疼犊子一样!”彭贤发动员大家义务养护路,淳朴善良的山里人都欣然同意了。和彭贤发一起修路的79岁老人王中银说,“无论男女老少,村民都是护路工!”
今年72岁的老党员张朝德腿带残疾,但每次养护公路他都不会缺席,铲沙土、铺石子,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争着
做;去年“9·13”洪灾导致7组、8组的路被冲毁,党员王明学修好7组路后,立即又赶去抢修8组的路;村民邹朝合每次养护公路时都有使不完劲儿,一点感冒、咳嗽根本不理会,一直战斗到底;云盘村小教师彭世健经常利用下班时间养护公路,看到哪段公路坏了,马上修补,甚至自己贴钱拉石子……“这样的例子很多,村民都把养护公路当成自己的家事。”彭贤发说道。
从1998年到2014年,17年来,村民们一如既往。据彭贤发介绍,2013年,村里得到了6000多元农村公路养路经费,村民们一致赞成全部用于购买石材。2014年,政府划拨了4万元,从那年开始,彭贤发才开始给村民每人一天80元的工钱。但是村干部和党员们常常谢绝养路工钱。
精心护路17年,人人都有“护路经”
云盘村在半山腰上。到达村子之前,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一路颠簸。然而行驶到云盘村内,汽车就不再颠簸。这是每一个到云盘村人共同的感受。村民王真发道出缘由,护路17年,每一个村民都有一套“护路经”。
“比如很深的坑,我们先用大片石填起来,然后铺层泥土,再在泥土上铺碎石,最后碎石上还要铺一层泥土,这样路的结构就比较好了!”村民罗光荣一边说一边演示,“像这样的路面,在碎石上铺了泥土后,还要用锄头欠一下。”
“每隔大约十几米要开个小渠,以免下雨天雨水流不出去,损坏路面。”村民李奕荣也热情地带记者看他们开的小渠。
“每年冬天我们还要除掉路边的杂草,春天买农药来处理。”村主任彭贤友告诉记者,养护公路要做的事情还不少,不过大家心中都有数。
“我们都不怕辛苦,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这些路硬化了!”采访中,云盘村村民们向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讯(谭晖邻水记者站孔虹)今年,高滩镇纪委以辖区群众满意度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切实有力举措,内强干部素质,外树干部形象,促机关干部作风新转变。该镇紧紧围绕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干部理想信念、党风...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