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地:广安市邻水县
寻访对象:邻水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黄明科
最美理由:6年半来,他把救助对象当亲人,即使身患肝癌晚期,也念念不忘救助对象和救助工作。
□袁吕 本报记者 陈君
最美追问
什么让身患重病的他放不下?
“邱靖啊,今天接了几个,送回去了几个啊?党牟感冒好点没有?”7月18日,邻水县中医院,躺在病床上的黄明科又给同事邱靖打电话,虚弱的声音里透露出满满的牵挂。“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已多次大吐血。之前上午输液,下午回单位上班,现在全天都得在医院接受保守治疗。”黄明科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最初走得动时,黄明科下午就“溜”回救助管理站。现在走不动了,就每天坚持打两个电话,询问救助站的工作,“特别是收养的那些孤儿,最让他放心不下”。
2008年初,原本不在组织考察对象里的黄明科毅然接下邻水县救助管理站副站长这份被旁人称为“工资低、条件差、工作累”的苦差事。“把他们当亲人就不会觉得苦和累!”可黄明科走马上任后才发现,现实的困难远超乎想象。
每天,黄明科有做不完的事情。接收其他救助管理站送来或本县城管、巡警等送来的救助人员,及时将其信息发到网上并寻找家属。他还是兼职驾驶员,有时一天驾驶上百公里,忙于接人送人。“救助工作不是一站送一站就完事,必须干到实处,让救助者真正感受到社会温暖。”黄明科说。
2011年,巡警送来一名20来岁的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孩。经过几天的调查打听和排查,黄明科了解到女孩家住邻水县高滩镇。联系上女孩的父母,谁知他们并不愿接女儿回家。经过反复思量,黄明科向上级汇报情况后,将女孩送到广安治病。不久后,女孩病情得以控制,黄明科再次将她送回父母的身边,一家团聚。“尽可能让救助对象成为有用之人。”黄明科经常和同事们探讨更完善的救助方法:精神异常的,帮助治病;有心理疾病的,找来心理医生;需要接受教育的,送去学校;好逸恶劳的,就加强教育。在他的带领下,救助站成了救助对象温暖的家。
去年12月,正在救助路上的黄明科突然倒下,被诊断出肝癌晚期。手术后,他不听医生叮嘱与家人劝阻,“瞒着”、“躲着”他们继续干。“我很清楚,我的时间不多了,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救助工作。”黄明科说。
记者手记
在黄明科身上,我们看到了令人动容的朴素情怀,看到了让人感动的无悔坚守。虽然身患重症,他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工作,牵挂着那些需要他帮助的困难群体,把一腔真情倾注到素不相识的救助对象身上。他把群众当亲人看,把岗位当家来建,把工作当事业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新闻推荐
9月4日,位于邻水县经济开发区的某摩托车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加工生产摩托车。目前,邻水县有5户摩托整车企业,生产汽摩产品300余个品种,年产摩托车100万台。邻水县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在做大做强城...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