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 本报记者 陈君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到,循着熟悉的铿锵悦耳的锣鼓声,在邻水县文化馆川剧票友会,十几位票友正在排练川剧经典剧目《断桥》。这个票友会共有31人,每周的二、四、六聚在一起排练,碰上节庆便会登台免费给市民奉献一台演出。打开贴着墙壁的一排柜子,里面则满满地挂着戏服以及凤披霞冠等装饰。一票友介绍,文化馆不仅为他们提供场地,还为他们购置服装、设备,同时还聘请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指导。
近年来,邻水县采取给群众提供文化场所、安排专业老师授课、在每个社区聘请义务文化辅导员等,通过“传帮带”,让群众自发地喜欢、参与文化活动,将传统意义上的“送文化”变为了“种文化”,收到良好效果。“送”和“种”虽然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前者可解基层群众“盼文化”一时之渴;但后者不仅可以让既有的文化作品“接地气、补营养”,更能激发基层群众智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切实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
当前,各地纷纷掀起文化建设高潮。为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政府部门采取了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送文化”举措,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以“送文化”为主体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一月一次甚或一年一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事实上,群众既是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更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送文化到基层,更要把文化的火种播撒在基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真正使其从文化的围观者变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新闻推荐
7月28日,游超文正在羊舍中看书休息。今年27岁的游超文,是广安市邻水县王家镇双龙村12组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家养羊创业。他有自己的计划:成立养羊合作社,让更多的乡亲富起来。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