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平 本报记者 陈君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到,循着熟悉的铿锵悦耳的锣鼓声,在邻水县文化馆川剧票友会,十几位票友正在排练川剧经典剧目《断桥》。这个票友会共有31人,每周的二、四、六聚在一起排练,碰上节庆便会登台免费给市民奉献一台演出。打开贴着墙壁的一排柜子,里面则满满地挂着戏服以及凤披霞冠等装饰。一票友介绍,文化馆不仅为他们提供场地,还为他们购置服装、设备,同时还聘请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指导。
近年来,邻水县采取给群众提供文化场所、安排专业老师授课、在每个社区聘请义务文化辅导员等,通过“传帮带”,让群众自发地喜欢、参与文化活动,将传统意义上的“送文化”变为了“种文化”,收到良好效果。“送”和“种”虽然仅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同。前者可解基层群众“盼文化”一时之渴;但后者不仅可以让既有的文化作品“接地气、补营养”,更能激发基层群众智慧,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切实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
当前,各地纷纷掀起文化建设高潮。为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政府部门采取了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等“送文化”举措,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但以“送文化”为主体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一月一次甚或一年一次,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事实上,群众既是文化活动的欣赏者,更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要送文化到基层,更要把文化的火种播撒在基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真正使其从文化的围观者变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新闻推荐
3月20日,邻水县经开区四川利爵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内,工人在生产线上组装摩托车。2012年,该公司从重庆落户到邻水县经开区后,每月生产摩托车超过5000辆,产品主要销往缅甸、泰国、巴西等国家。目前公司正...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