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两周年见闻(上)
□杜蕾 本报记者 周前进
进入6月,阿坝州汶川县雨水不断。作为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指挥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援藏干部李杰随时身边都带着一部应急电话,“每次带着这个电话,汶川的山山水水仿佛就在身边”。
两年来,援藏干部人才克服高原反应、生活不便等诸多困难,迅速转变角色,融入藏区发展,勇挑重担,扎扎实实念好“藏区经”,用脚步量出了乡情民情,补上了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省情认识三课,锤炼了党性和作风,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进藏区为什么、到藏区干什么、离开藏区留下什么”三问。
走村入户
他们用脚步量出乡情民情
6月初,记者在甘孜州炉霍县见到援藏干部徐海时,只见桌上堆着各式各样的笔记本。记者随手一翻,映入眼帘的是 “卡娘六村的通乡公路正在施工中”、“泥巴乡的卓姆大娘因病住院,需要解决药费”等字样。
“哪里最艰苦,哪里最边远,我就到哪里。”这是2010年6月徐海挂职到炉霍说的第一句话。炉霍县平均海拔3800米,内地人初到炉霍,出现头痛、胸闷、失眠、恶心等高原反应在所难免,徐海也不例外。
如何适应环境,克服困难?把炉霍当成自己的家乡,把群众当成亲人。仅一个月的时间,徐海走遍炉霍16个乡镇,全面了解工作。卡娘乡是炉霍县最贫困最边远的乡,就算越野车也要颠簸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徐海主动把卡娘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两年下来,行程上万公里,卡娘一个村一个村的通村道路、水电等问题得到解决。如今,说起徐海,炉霍县不少干部群众都会伸出大拇指。
“到炉霍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力所能及、真心实意地为困苦百姓做些事,他们幸福,我就感到幸福。”徐海把这句话写在日记本扉页上。
进藏家门,说藏区话,干藏区事,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个真情的行动,让援藏干部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与当地群众打得火热。从有4万人口的邻水县御林镇到只有1000余人的壤塘县茸木达乡,人口相差40倍,面积却是御林镇的4倍多,援藏干部黄捷把沉下去、沉到农户中去作为自己的招数。
把巴生村作为联系村,黄捷一户户开始走访,搜集基本信息,建立“党群干群心连心”档案。村民让波是大骨节病患者,家庭条件很差,黄捷把这个情况记在民情日记本上。经过多方协调资金,让波新建了房屋。如今,对巴生村96户298人的房屋、家庭情况和生产经营状况,黄捷已如数家珍。虽然皮肤黑了、头发变白了,但前不久,黄捷选择了留在壤塘,“越了解这里的情况,越熟悉这里的百姓,越觉得割舍不开。”
冲锋在前
他们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心骨
在藏区,泥石流灾害等地质灾害较多,援藏干部人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成为抢险救灾的主心骨。
这两年汶川接连发生泥石流灾害,李杰有了一个绰号:第一时间。“因为我必须第一时间去现场。”李杰说,自己不管走到哪里还会随身携带妻子送的小口哨,“她说万一我出事被埋了,口哨可以救急。”
到汶川不到3个月,李杰就迎来一场考验。
2010年8月13日上午,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突如其来。李杰马上带领国土、水务、交通等部门负责人赶赴泥石流发生地银杏乡,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干部将危险地带群众转移到安全区域安置。一天下来,转移群众500余人,安置滞留游客1000余人,疏散车辆1200余台次。
一连近10天往返泥石流爆发点、堰塞湖,李杰三次与飞石擦身而过,两次差点滑入岷江,直至21日20时洪峰安全通过,才哑着嗓子回到住处。“生命孤岛”银杏乡创造了“零伤亡”奇迹。
泥石流灾害,火灾,地震……考验一个接一个。2010年12月5日,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呷乌沟发生草原火灾。正在吃午饭的祝继双、陈南春、罗跃等37名援藏干部人才迅速赶到现场,操着简陋的工具投身灭火队伍。火势基本得到控制后,不料一股强风将余火吹燃,火焰将人群死死地包围着……正在清理燃点的祝继双、陈南春和罗跃等人不顾坡陡地滑、体力透支和强烈的缺氧反应,马上再次投身灭火。
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援藏干部人才深受群众好评。“在藏区,突发灾害不少,而且由于交通不便,对干部来说更是考验。两年来,援藏经历锤炼了党性,磨炼了意志,砥砺了品质,增长了才干。”阿坝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富国评价说。
新闻推荐
四川省以“警民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本报记者龙腾飞在打击违法犯罪中,他们是社会平安的守护者;在法律监督中,他们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在审判工作中,他们是司法为民的践行者;在社会...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