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邱海鹰
寒冬时节,记者到华蓥农村采访贫困农户,印象最深的不是橘橙飘香、鸡鸭欢歌的庭院经济,也不是宽阔平坦的入户水泥路,而是那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厕所和村民们那一张张舒心的笑脸。
然而,几年前的华蓥农村,却流传着这样一则民谣:“猪圈当厕所,到处是粪便;蚊蝇四处飞,臭气熏上天……”
说起“厕所民谣”,省级贫困村——观音溪镇高坪村年过花甲的村民陈维贵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由于家里经济困难,没有专用厕所,便把猪圈当厕所。“特别不方便!有时甚至很难堪!”陈维贵说,大约十年前,他在上厕所时,不小心踩断了朽烂的圈板,便和猪一同掉进了粪坑。虽然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但这成为了左邻右舍的笑柄。
从那以后,为了安全起见,陈维贵便把“厕所”——一只粪桶搬到了卧室里。如此一来,虽然方便不少,但满屋子尽是难闻的味
道。“哎,那日子真难受!”陈维贵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在高坪村,受够了厕所之苦的不只是陈维贵一人。年过七旬的李华菊老人,虽然家中有专用厕所,却是用石头垒起的,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寒风刺骨,“上厕所简直等于活受罪!”说起以前的厕所,李华菊连连摇头。
“去年,在扶贫工作中,政府不仅出钱帮我家新修了厕所,贴上了瓷砖,安装了自来水,还帮我家改造了房屋。”李华菊笑着说,“现在的厕所修得太好了,我还有点不习惯呢!”
据高坪村第一书记张贤勇介绍,近两年,该村享受“五改三建”的贫困户共有60余户。在厕所改造过程中,该村严格按照规划统一标准修建,除通水、通电、通风外,还贴上了瓷砖,便于冲洗。
“现在的厕所,比卧室还安逸!”与高
坪村相邻的跳石沟村贫困村民江小华告诉记者,以前他家5口人住的是土墙房,又处于地质灾害区,厕所是由几块石板垒成的,一遇下雨天,必须撑伞才能上厕所。“这些都可以克服,最怕的是房子后面发生山体滑坡。”江小华说,2013年的一次山体滑坡,将他家的厨房砸垮了半边墙,以致于后来每次他和家里人上厕所时都提心吊胆。
“还是党和政府好,不仅出钱帮我家修建了新房,连厕所都修得很巴适!”江小华高兴地说,2016年,他家作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搬进了由政府出资修建的新房,卧室宽敞明亮,厕所也有5平方米宽,环境相比以前大大改善,“上厕所后用水一冲洗,便干干净净了,一点气味都没有!”
据悉,华蓥市在精
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把“五改三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该市对人畜共用或没有厕所的3100余户贫困农户,按地理条件修建使用面积3至5平方米的新厕所,每座厕所不仅按标准修建了化粪池,配置了蹲便器,还实现了通风、通水、通电,并贴上了瓷砖,便于冲洗。此外,一些条件较好的村,还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修建了公厕。
如今,华蓥农村又流传着新民谣:“农家厕所真漂亮,通风排水又宽敞。夏天冲凉真方便,冬天还可当澡堂。”
新闻推荐
本报讯(华蓥记者站黄友国)近日,在观音溪镇高坪村的文化院坝中,华蓥市委报道组帮扶的14户贫苦户、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趁着冬日暖阳一起“晒”文明——召开华蓥市委报道组2017年度结...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