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游青
1月2日,走进明月镇刘家庙村村民蒋元彬老人的家,大门前张贴的一幅横批为“共产党好”的对联格外醒目。
蒋元彬以前由于家里贫穷,加上长期患有疾病,只能住在上不遮雨、下不避风的土坯房中。党和政府将他纳入贫困户进行帮扶后,不仅通过“五改三建”翻新了住房,还按照华蓥“十一有”标准,配齐了电视、碗柜、桌凳等生活用品。感恩的蒋元彬特意请人编写了这幅“相信驻村干部认真学习方可脱贫,依靠帮扶同志努力生产才能致富”的对联。
2017年,华蓥市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摆在首要位置,先后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和冬季冲刺,总投入6.3亿元,实施了136个重点扶贫项目,全域打响脱贫攻坚“决胜战”,实现了3044名贫困人口脱贫,19个贫困村退出,14341名已脱贫对象持续稳定脱贫的年度目标,率先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坚持“四个严格”
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聚集资源全力攻坚
“今年脱贫攻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攻城拔寨的斗志、决战决胜的勇气,百倍用心、千倍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坚决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年度目标,当好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2017年新年伊始,华蓥市委召开脱贫攻坚大会,向市、镇、村各级党员干部下达总动员令。
一年来,华蓥市坚持把“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摆在首要位置,统筹资源、压实责任,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严格实行“双组长制+六大责任主体”。该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市委市政府4名县级领导主抓脱贫攻坚工作,建立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听取汇报,统筹部署相关工作,上下联动抓好落实。市级领导、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驻村(帮扶)工作组、贫困村(非贫困村)“第一书记”、农技员和帮扶责任人六大责任主体,分别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承诺书,若未完成脱贫任务自愿接受组织处理。市人大、市政协全力跟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政协委员—我为脱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严格实行“两项考核+两项激励”。实行综合、单项两项考核,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分值,提高考核权重;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单独考核,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注重政治和经济两项激励,该市财政每年按照每村1万元的标准拨付驻村工作经费,提高贫困村驻村工作组成员(含第一书记)、非贫困村第一书记综合补助经费。同时,在全市掀起向倒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周明川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热潮,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建功立业、争当先进。
——严格实行“督办问责+连带追责”。实行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双组长”督查制,整合纪检、组织、巡察、督查工作力量,对脱贫攻坚任务特别是重点工程实施情况实行周督查、周通报、月考核,点名道姓、揭短亮丑。凡被通报批评的,连带追究联镇联村帮扶单位责任。制定出台《华蓥市脱贫攻坚九条纪律规定》,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对履职不到位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扣发年度绩效考核奖等,并视情节给予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严格实行“本级财政大投入+项目资金大整合”。华蓥市顶住财政支出压力,2017年市本级财政投入4060万元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增幅达4.9%;用好用活“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政策优势,全面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投入脱贫攻坚,全年发放扶贫项目贷款6.05亿元,向4018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亿元。
突出“五个聚焦”
以最优政策、最实举措,靶向施策拔穷根
2017年,华蓥市突出抓好入户项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培训就业、政策兜底五大工程,据初步统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贫困村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5元以上。
——聚焦入户项目这个重点。按照“因户施策、缺啥补啥”原则,该市精准分析拟脱贫对象致贫原因和已脱贫对象潜在返贫风险,结合贫困对象自身实际和意愿需求,量身订制个性化入户项目,逐户列出清单、逐项建立台账,将具体项目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细化到天,集中力量、优先实施。按照2.8万元/户的标准,对2017年1103户拟脱贫对象全覆盖实施“五改三建”“十一有”配套、庭院经济建设等入户项目;按5000元/户的标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2014年、2015年已脱贫对象中的基础设施。
——聚焦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针对贫困村主导产业不强、产业链条不长、带动作用不明显的现实状况,华蓥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探索“国有农投公司+贫困对象”“村集体公司+贫困对象”等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50万元,联动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目前,该市引进业主在1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了桃李、食用菌、油樟等特色产业1万余亩,“明月风光·渠江画廊”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永兴工厂化菌类种植示范片两大产业扶贫基地已具规模,“天池翠李”“黄桷地凤土鸡”等贫困村注册培育的品牌已初显效益。
——聚焦培训就业这个关键。华蓥市坚持把工资性收入作为贫困对象脱贫最稳定的增收渠道。通过采取“市内定点培训+市外委托培训”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至少掌握1门致富技能。探索“扶贫车间代加工服务”模式,带动8个乡镇(街道)186户贫困家庭实现居家就业,年增收最高达万元;打造瑞祥塑料制品、华金润集团两大就业扶贫基地,带动42名贫困人口月增收2000元以上;依托电子信息产业、旅游商贸、城镇开发等吸纳贫困对象就近就业2146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对象就业率达100%。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对象开展创业培训,并给予10万元两年免费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贫困对象自主创业。
该市还组建以贫困对象为主的扶贫劳务服务队,为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扶贫工程提供微利劳务服务。成立32个扶贫劳务服务队,带动务工贫困对象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按照因事设岗和“新开发”原则,开发保绿保洁、留守儿童看护等村级公益性岗位764个,生态护林员岗位90个,全部用于安置贫困人口就业。
——聚焦政策兜底这个基础。华蓥市把政策兜底摆在最紧迫、最重要的位置,作为见效最快、力度最大的帮扶措施。坚持“提标扩面、不落一户”,对符合条件的已脱贫对象、拟脱贫对象实施“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生活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等兜底政策,建立低保线和贫困线动态衔接增长机制,确保低保保障标准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目前低保保障标准已调整为每人每月300元。
同时,健全完善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选派优秀教师“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将贫困大学生资助标准从每年4000元提升至5000元,2017年春秋两季资助2799名贫困生520万元,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因学举债。
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政策,密织基本医疗保险、特困帮扶等七道医疗保障网,将已脱贫对象一并纳入医疗保障范围,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实现全额报销,住院费用和慢性病维持治疗门诊费用个人支付比例为4.2%,远低于10%的省定标准。2017年,该市累计兑现医疗帮扶资金2360余万元、惠及贫困对象7576人次。
——聚焦基础设施这个支撑。该市把“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作为最坚实的脱贫支撑,不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推广规划、选址、设计、购材、施工、质检、配套、复垦“八统一”建设模式,提前一年全面完成482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行房屋修建过程监管、竣工验收两本台账管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3个片区房屋质量安全监督小组,逐户排查房屋质量,确保按图施工和安全合格;利用闲置村小、旧厂房等改造廉租房232套,解决177户贫困对象、28户非贫困对象住房安全问题。
该市还投入2.2亿元,集中攻坚“交通扶贫、安全饮水、生态扶贫”三大战役,不断改善贫困村交通、供水、石漠化治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
新闻推荐
□侯立新华蓥山上飞雪花我把福字带回家红彤彤的对联写满吉祥话欢庆的锣鼓敲呀嘛敲起来丰收的唢呐滴哒滴滴哒银屏放光华闪耀千万家网络世界连着你我他欢乐的舞蹈跳呀嘛跳起来树上的喜鹊喳喳喳喳喳...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