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官真龙 本报记者 文鹤淞
核心导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供销社在服务“三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四川省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为供销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中,四川广安市供销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1号文件及省委22号文件精神,主动作为,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深化改革的康庄大道。
2016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正式拉开了四川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序幕。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精神,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工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他们深刻认识到,唯有上下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有所为、有作为。在这样的信念下,带领供销社系统干部职工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的精神,主动作为,勇于探索,从夹缝中走出了一条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康庄大道。
“快”字当先 迅速作出安排部署
改革重在落实,更加重在执行。广安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将其融入农业农村改革大局,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抓牢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迅速作为、亲自部署,作出重要批示20余次、听取汇报10余次,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亲自主持或委托召开碰头会10余次、专题会7次,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协助配合,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抓好统筹协调。成立了由市政协主席、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兼任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27个市级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高规格的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日常事务。三是抓紧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精心谋划好了改革的最高顶层设计。
“问”字为要 精准发力重点突破
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组织专门力量摸清家底,针对供销社系统底子薄、实力弱、队伍结构断层、社会认知度不高等现状,迅速找准了落实改革的脉络。在人员方面,调整充实市、县两级供销社“一把手”5名、班子成员10余名,通过遴选等方式选拔青年干部20余名,优化了干部队伍;在财力方面,明确市、县两级要设立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专项资金,每年对本级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市长更是从市长基金中拨款200万元支持供销社改革工作,支持市供销社筹建的社有企业500万元现金、500万元实物资本等;在实物方面,将原市商务局办公楼整体划转至市供销社,将华蓥山公用品牌管理运营交由市供销社和广安生态农业开发供销集团有限公司等;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广安市法院出台了《关于为全市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广安市住建局制发了《关于将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分步纳入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工作方案》;在宣传方面,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市重要会议上强调供销社改革工作,民进广安支部等民主党派多次深入调研视察,帮助呼吁解决改革难题,《广安日报》等市内主流媒体多次在头版头条宣传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供销社的优势地位逐步得到社会认可。
“探”字当头 创新机制勇于探索
狠抓机制创新,以社企发展为中心,努力打造改革服务载体。一是探索“国有+社有”经营新模式。树立“大联合、大合作”理念,破解市本级供销社无企业、无资产、无资金的难题,融合发展国有经济和社有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新模式,明晰在组建与发展过程中国资和社资的合作与产权,组建成立了广安生态农业开发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促进国资社资融合发展、保值增值,打造成为党委、政府服务“三农”的有力抓手。二是探索“传统+新兴”产业新模式。激发系统产业优势,对供销社传统经营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截至11月底,占地200平方米的农资经营连锁总店正式开业经营,全系统销售化肥22.4万吨、农药2826吨、农地膜1464吨;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2.63万亩、全托管耕种4.84万亩、半托管服务3.97万亩;协调枣山园区正在建设占地100亩的广安市再生资源回收中心。同时,深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进入生态农业开发、城乡消费合作等多个领域,“供销天下”生态高粱白酒等8个新项目即将入市,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格局。三是探索“纵向+横向”合作新模式。与省棉麻集团、各区市县供销社纵向合作,组建广安生态农产品开发供销有限公司。与重庆供销集团、深圳大德集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横向合作,组建控股子公司4个,借助其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壮大企业规模,推介“华蓥山”绿色农产品品牌,集中打造广安农业龙头品牌企业,成为广安市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新“增长极”。
“农”字贯穿 以农为主为农服务
广安市委、市政府明确广安市供销社要紧紧把握改革方向,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原则,至始至终要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做到为农、务农、姓农。一是抓指导体系建设。在全省第一个落实“三会”制度,将广安市供销社机关更名为“广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并于今年11月成功召开全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主任的广安市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广安市国有社有资产管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强化对社有资产和社有企业经营的监管职能,供销社系统为农服务的指导体系更加完善。二是抓基层组织建设。下发了《关于做好基层供销合作社新建及工商登记注册的通知》,规范了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标准,通过新建、改造、参股等方式,累计发展基层供销社161个,岳池石垭供销社、武胜万善供销社、华蓥庆华富民供销社被评为全国基层社标杆社。大力发展乡镇和村经营服务网络,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14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69个、庄稼医院522个。三是抓服务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在成立的广安生态农业开发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督促6个区市县分别成立生态农产品开发供销公司并纳入成为子公司,通过经营合作、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开展联合合作,扩大经营服务范围,供销企业集群格局正在形成,服务逐步实现了市场化、精准化。
正所谓“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广安,这个川东地区的催产明珠,面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荆棘之路,迎接挑战,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必将迎来供销合作事业崭新的篇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习斌陈帆农村的事情“样样都烫手”,这是村干部的“心里话”。为啥?因为困难多、矛盾多,闹意见的也多。作为贫困村的岩门村更是如此,从前的贫困户康银国就是岩门村团结组爱闹意见的“...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