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记者站游青本报记者刘夏徐瑜
市场里,规范经营的商家多了,随意占道的摊贩少了;广场中,自我约束的市民多了,乱丢乱扔的现象少了;邻里间,友善互助的故事多了,吵闹不和的行为少了……这是华蓥市创建为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取得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华蓥市坚持以人为本与以德育人并用、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并行,不断优化软硬环境,丰富创建内涵,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市民素质,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不断提升。如今,文明之花在华蓥大地处处绽放。
优化软硬环境丰富创建内涵
“这几年,华蓥的城市变化比较大,街道、花园干干净净。我们出门散步、打拳,心情很愉悦。”12月26日一早,市民吴广发正在华蓥山广场练习太极拳,说起华蓥近年来的变化,他十分满意。
着力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是华蓥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华蓥市相继完成了安丙公园、蓥城自来水厂、工商总部大厦、五星级酒店、金融大厦等地标工程建设;对城区道路、街道、人行道、停车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华蓥城市硬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得以提升。
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该市还苦练内功,优化软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太方便了!以前要去几个窗口,现在只需要在一个窗口就能办理相关事项。”当天上午10时许,刚从华蓥市政务服务中心国土局窗口办完业务的市民李华对“一窗受理、受办分离”的审批模式赞不绝口。
近年来,华蓥市政务服务工作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深入实施“3+N”工作制度,不断规范大厅窗口人员服务。采取现场巡岗、电子视频监察、聘请义务监督员和运用行政审批通用软件加强办理事项的效能监控。去年,该市“一窗受理、受办分离”审批新模式全面实施,办结时限提速98%,避免了办事群众“多天跑,来回跑”,按时办结率及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该市还深入开展“法治、效能、诚信、平安”华蓥建设,建立完善市、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干部提拔查询信用记录、设置乡村“警民和谐一线通”,成为全省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的县(市)之一,营造了政治清明、风清气正、公平正义、高效廉洁、群众满意的发展环境,连续两年被评为“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深入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公布“红黑榜”,评选“红脸、笑脸、哭脸”,开展治安隐患集中排查整治,打击“黄赌毒”……一系列有力举措,成为该市厚实创建内涵的绝佳“利器”。
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市民素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首孝悌,次谨信”……走进华蓥市双河小学,学生们的经典名句脱口而出,潜移默化中,这些经典名句成了孩子们的行为准则。
“平时学校会组织开展经典诵读、道德讲堂、法律进校园、‘网上家长学校\’等活动,教育学生诚信、守法、知礼、明德,从小做一名合格的道德公民。”该校校长告诉记者,目前,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讲礼貌、爱劳动、日行一善等好习惯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华蓥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中小学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建立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学生,以浓郁的校园文化感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华蓥市还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及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评选树立了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
20多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妻子的古桥街道村民赵玉春,奋不顾身救危难负重伤的华龙街道村民胡昌学,20年从水中救起10多人的明月镇村民莫三明,即使工程款项未能按时到位、公司垫付也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华蓥市第一建筑公司总经理黄富彬……目前,华蓥市共有70余人获得了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尽义务、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已逐渐成为华蓥的新风尚。
“以前,在华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的革命先烈。现在又有一大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市民张春华说。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文明意识已渗透到华蓥市的每一个细胞,敬业奉献、勤俭自强、诚实守信、热心公益已成为华蓥市民的自觉追求,华蓥逐渐实现由创建“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的华丽转身。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琪华蓥记者站杨天军)连日来,华蓥市各级各部门绷紧安全弦,扎实加强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领导,把责任和措施落实到每个生产经营单位、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