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记者站刘华陈定军本报记者王林
12月17日一大早,前锋区观塘镇莲花村村民吕远喜,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清洁。搬进新家半年来,他特别喜欢打扫卫生,他认为新生活就应该有新气象。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脱贫攻坚启动后,右腿残疾的吕远喜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利用乡邻的撂荒地,种植花椒10余亩。今年夏天,这10余亩花椒为他创收3.5万元。吕远喜感叹,住进了新房子,公路修到家门口,产业持续增收,生活越过越有希望。
树旗帜、立标杆、做示范,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前锋区精准发力,已有15384名同吕远喜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摘帽。前锋区提交的这份脱贫答卷,令社会满意、获群众点赞。纵观前锋新变化,基础设施大改观、农村致富有产业、贫困户住房有保障、群众收入提高了。在致富奔康的路上,群众的获得感稳步提升。
贫困村: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产业园建在村里面
11月17日,龙滩镇黄连村村民向才平60大
寿,他在家里摆了十桌寿宴,邀请亲朋好友相聚。午时未到,儿子向中华一家将轿车开到了家门口。向才平回忆,55岁生日那天,他和老伴做好午饭等儿子回来,没想到儿子下午5点多才到家。儿子“迟到”的原因很简单,公路没修好,轿车只能开到山下的龙滩场镇,上山全靠步行,走路花了5个多小时。
地处华蓥山深处的黄连村,平均海拔800米,翻过山头,就是达州市大竹县。“黄连苦,黄连村更苦。”村里人流传着一句话,黄连村里吃黄连,苦只有自己才知道。村主任周世勇总结,黄连村的人之所以苦,是因为没有“路”。一是没有通往山下的公路,二是村民致富没有门路。
2014年前,村里只有几条布满杂草的机耕路。周世勇记得,2012年冬天,一场大雪让黄连村断电,电力工人上山抢修,一车人坐车上山花了三个小时,下山时却没人敢坐车。“山高路窄,加之下雪路滑,司机不敢开,工人不敢坐。”这样的交通状况,让黄连村人感到心酸。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黄连村迎来“翻身”的机会。两年内,一条宽3.5米的柏油路盘山而上,通达每个村民小组。这条路,也成了村民的致富路,村里的农副产品引来商人进村收购,村里弃管多年的茶园被重新开发。今年3月,黄连村组织干部群众,对茶园进行了清理,400亩高山云雾茶重见天日,一名业主以每年15万元的价格接手管理。
与黄连村不同,前锋区小井乡莲花村是一个“产业老村”,村里历来有种植枳壳的传统。脱贫攻坚启动后,村里的枳壳产业园从300亩扩大到了近千亩,并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发展枳壳产业近5000亩。村里70多岁的老人,每年依靠枳壳都可以创收上万元。依靠枳壳这棵“摇钱树”,莲花村人均增收1000余元,村集体经济创收30万余元。贫困户享受枳壳产业带来的红利,增收近2000元。
类似于黄连茶园、莲花枳壳基地这样的“脱贫致富产业园”,前锋已有27个、种植面积13万亩。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前锋区各级党委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庭院蔬菜1460亩、养殖小家禽8.3万只。目前,全区以优质水果、茶叶、花椒、小家禽等为主的产业已具雏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院”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可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800元。同时,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
贫困户:
住好房子过好日子未来生活有希望
住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房快一年了,前锋区桂兴镇双村村62岁的阳仿书直言:从来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一楼一底,全现浇结构,屋内面积120平方米,四室两厅两卫,房前屋后有菜园。这套“小洋房”,阳仿书自费8000元,其余部分建房费用全由上级补贴。
在未住进集中安置点之前,阳仿书一家五口住在1公里外半山腰上破旧的穿斗房内。“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已经威胁到阳仿书一家人的安全。“因非煤矿山开采,山腰已经成为漏水区、缺水区。”双村村第一书记余军说,像阳仿书一家这样,原居住地不适合居住的居民,均被纳入易地搬迁范围,“按照前锋区易地搬迁政策,人均配置住房面积25平方米。”
去年底,和阳仿书家一起搬进桂兴镇双村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房里的阳仿田如愿脱贫。走进阳仿田家,客厅墙上贴着那张2017年预期收入测算表格外显眼。今年,阳仿田一家通过种植蔬菜和养殖小家禽,预期收入为22130元。76岁的阳仿田并不满足于现状,他把目光放在了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在房子周围种些菜,吃不完还可以卖些钱。”阳仿田打算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为家里增收。(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供电公司员工向居民宣传冬季安全用电知识。供电公司员工在双河办事处栋梁社区一居民小区更换供电表箱和电表。连日来,国家电网四川省华蓥市供电公司针对一些居民小区供电设施陈旧、电源线路老化和...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