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康定新城全貌。州委常委、康定市委书记唐强通过卫星电话向中央汇报康定“11·22”地震灾情。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修建农村公路。
“古炉城茶马重镇东进西出锅庄兴旺驼铃声声响天下,今康定川藏走廊南来北往百姓安泰情歌曲曲传宇寰”。水井子旁楹柱上的这幅对联,既展示了康定辉煌的历史,又昭示着康定美好的明天。回眸“十二五”期,康定经历了哪些考验?破解了哪些难题?又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时代答卷?
■宁先进 杨林
审时度势
敲定治康兴康的“康定方略”
2014年12月2日,省委书记王东明来到夺拉一村夺拉嘎姆安置点看望慰问居住在棉帐篷中的农牧民群众。什么灾情如此严重,以至于省委书记第一时间亲自前来慰问?答案是,这里是康定“11·22”重大地震震中塔公镇。
2014年11月22日,塔公镇夺拉嘎姆村发生6.3级重大地震,全市受灾群众达96216人,经济损失高达35.24亿元。
带着“4·20”芦山地震尚未痊愈的创伤,再次遭受强烈地震袭击。
对市委、市政府而言,这是又一次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
关于康定未来,不少人持忧虑态度,认为康定地震不仅“不期而至”,更是“雪上加霜”。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受“三期”叠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一场史无前例的产业严冬悄然而至,占地方税收收入80%以上的特色工业渐渐陷入困境:水电企业因外部需求下降而限电弃水;黄金等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融达锂业停产整顿, 金珠制药公司搬迁至泸定;因农产品高端产品市场行情低迷,加之原料供给不足,导致加工企业产品销售额锐减,工业经济困中求进的任务异常艰巨。
除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之外,康定较之全省、全州其他县,还面临更为特殊的考验:康定地处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近年来,先后发生了2012年金汤片区“7·8”“7·9”洪水泥石流灾害、2013年“4·20”芦山地震波及影响、2014年“11·22”重大地震、2015年东关“9·19”重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灾频灾重。
考验还不止于此。作为州府之地,康定既要面对资源开发和城市改造利益冲突下的多方博弈,又要经受反分裂、反渗透等重重考验,推进依法治市任务十分艰巨;“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法不责众”等恶习仍然存在,强买强卖、非法阻工、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现象不是个案……
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压力前所未有,难以预料的灾情考验前所未有,各种利益矛盾凸显的挑战前所未有,多重艰巨任务的交织前所未有。
康定如何引领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成为全州的榜样和旗帜?州委、州政府作出底部突围战略部署后,康定怎么办?州委、州政府专注区域经济发展后,康定怎么干?雅康高速公路通车后,康定怎么做?
每一问都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最大的时代命题,也是决定康定命运的历史抉择。
面对一道道难题,市委、市政府以认清形势、辨明市情为突破口,组织开展工作大调研、思想大解放等一系列活动,准确研判形势,对市情精准“把脉”,并作出“五个基本判断”:
——经济结构单一,依靠电矿业单极化支撑、新的增长动力处于培育阶段,是最大的市情;
——用地、融资、拆迁等发展要素制约突出,基础设施滞后,是最大的瓶颈;
——公共服务滞后,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贫困面广人多,是最大的难题;
——各种利益诉求增多,多重困难聚集,多种矛盾叠加,是最大的考验;
——少数干部能力不足、执行不力、作风不实,是最大的问题。
对症开“药方”,市委、市政府通过对市情再分析、再思考、再研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抉择,并顺应发展形势,从纵向到横向,从内涵到外延,不断明晰发展定位,拓展、丰富和刷新发展顶层设计:
确定战略目标——建成“全国藏区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全力打造全州首位城市,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
完成战略布局——推动州委、州政府“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和全域旅游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思路在康定落地生根。
明确发展路径——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工业特色化、农牧业现代化“四化联动”。
突出工作基调——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
坚持发展新常态——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
康定出台推进“四化联动”的《意见》和2013年至2015年推进计划,勾画了奋斗目标、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明确了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制定康定市“11·22”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建设幸福美丽和谐新家园;出台法治康定建设《实施意见》和《工作要点》,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新时期治康兴康方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
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突破。2012年为“全域规划年”,2013年为“城市建设管理年”,2014年为“民营经济发展年”,2015年为“干部改进作风强化执行提升能力年”,新时期治康兴康方略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执行中开花结果。
在“康定方略”的指引下,五年来,开创了康定发展历程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基础设施改善最快、民生改善最显著的时期。
闯关破题
走出转型发展的“康定路径”
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换档加速、提档升级、全面冲刺?随着后水电开发时期和“固投”回落期的到来,康定如何培植财源?如何为经济发展清路障、增活力、添动力?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探索并初步形成“加减乘除”转型发展的“康定路径”。
做好“加法”,培植财源。
坚持向工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和民营资本、上级转移支付、税收征管、盘活存量资金“七要财源”,上级转移支付由2010年的5.8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6.3亿元,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10.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2.9亿元。
做好“减法”,抓好改革。
首先,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拿政府自身“开刀”,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减少部门、领导职数、人员和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合并重组食药工商质监、环保林业等6个职能部门,政府组成部门由26个精简至23个,清理行政审批等10类权力事项6029项,进一步减少政府“有形之手”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为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本”,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41个村3500户;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230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36%;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发展涉农企业27家,培育农业专合组织223个、家庭农(牧)场9个、种粮大户114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成市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综合改革。
………
做好“乘法”,专注创新。
看项目管理方式创新,成立了全州第一个“项目促进中心”,全面负责政府投资类项目的包装、争取、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牵头实施政府投资类项目33个,完成投资3.65亿元,有效破解了项目工作中的前期申报准备不足和项目推进不力两大突出难题。
看招商引资方式创新,主动对接江门市、南充市、电子科技大学、大唐国际甘孜公司等12家地区(单位),借智、借力、借财、借市,在成都成功举办“康定市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浙江东阳市成功举办“康定市招商引资推介暨项目对接会”。主动参与西博会、北京“甘孜文化周”、“圣洁甘孜·走进广东”文化旅游暨投资合作推介、圣洁甘孜走进浙江、全州首届旅游商品展销会等活动,累计招引项目45个,到位资金55.27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81万美元。
看销售方式创新,牦牛肉干、水果、特色农作物……插上“互联网+”“飞机+”等平台,飞出四川、走向全国。
………
做好“除法”,淘汰落后产能。
融达锂业110万/年吨矿山扩产技改工程稳妥推进,跑马山水泥厂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初步投产,康巴情人、青藏谷地公司的新产品陆续推出,达折渚商贸公司、陈三锅庄、德吉琼青稞酒业、康巴尼玛青稞酒业、三药王等企业逐步壮大……
这条“加减乘除”转型发展“康定路径”,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一转一赶,无不凝聚着市委、市政府集体智慧,充分彰显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三严三实”精神和锲而不舍抓基层的定力、设身处地解决问题的担当和推动末端落实的执行力。
时间是对这条“康定路径”成效的最好检验。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5亿元,较2010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4.1亿元,较2010年增长103.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4.9亿元,较2010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亿元,较2010年增长139.4%。
判断转型是否在发生,关键看是否具有转型意义的里程碑事件。近年来,康定发生了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全域旅游呈现新景象。以荣获“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2014中国最美县”“2014四川旅游产业十大最休闲区县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为标志,木格措景区配套设施、318自驾游营地、贡嘎山户外体育体验区等项目投入使用,俄达门巴木雅热岗、阿里布果步游道、折多山旅游综合服务站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建设顺利。折多塘村、鸳鸯坝村、东三村等旅游特色村寨加快打造,藏家乐、农家乐、星级民居接待户日益增多。
电矿开发取得新成效。以黄金坪大型水电站蓄水发电为标志,水电行业完成投资352.9亿元,总装机容量从2010年的113.08万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221.99万千瓦。金鑫矿业、青藏谷地入围全省“新三板”挂牌重点后备企业,金汤石膏和雅拉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7家。
特色农业实现新突破。以全市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为标志,“赶羊羊肚菌”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康定芫根”“康定红皮萝卜”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金色高原农产品加工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达杠苹果、金汤藏香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建成青稞、马铃薯、芫根、蔬菜等“八大产业基地”9万亩,“康定香菇”“达杠苹果”“瓦斯沟枇杷”“庄上甜樱桃”“大锅庄牛肉干”“情人食品”等19个特色产品已成为区域特色品牌。
民营经济焕发新生机。以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为标志,出台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达6348户,比2010年增加4302户。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3.56亿元,撑起了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率先突破
彰显城乡建设的“康定味道”
“康定要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目标,完善规划、强化执行、建管并重,让康定城真正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港湾,为全州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做出表率” 这是2015年8月10日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康定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
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蜚声中外,享誉全球。康定,不仅属于中国,她更属于世界。但康定城地处跑马山、郭达山、阿里布果山三山之间,“三山夹峙,状如鼎炉”的地形一直制约着城市发展。
老城如何拆危、降密、限高、避险,实现脱胎换骨?新城如何配套、完善、提升?如何打造景城景镇景村,让群众望得见雪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等等问题,一直是历届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心中最大的牵挂,也是州市同城共建共管的重点,更是康定市委、市政府用心用情用力最多的地方!
建设怎样的康定城?怎样建设康定城?如何破解“拆迁难、避险难、融资难、管理难”?这是康定市委、市政府不得不闯的难关。像康定这样的甘孜藏区首府之地,只有敢闯敢干,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康定特色、切合康定实际、顺应人民意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场场推进会议,一次次现场办公,一个个问题被突破,一个个项目在推进,一个个休息日被放弃,彰显着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决心和执行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就下决心,“走出去”借鉴。
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先后率领多批次党政考察团赴丽江、宜兴、香格里拉、拉萨、攀枝花、稻城等地,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先进经验,以世界的视野重新审视康定、定位康定,提出了建设“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和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确定了“以河为轴、南延北扩、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明确了“一市三区四极多点”的城市发展布局。
没有本土规划资源,就花血本,“请进来”规划。
按照“高起点、大手笔、管全局”的思路,以超前的思维、超前的理念,累计投入0.3亿元,先后委托中规院、北大、土人院、省规院、四川公路设计院等业界知名单位,编制完成《康定城市总体规划》、《康定全域发展战略规划》、《康定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康定老城开放空间改造规划》、《康定新城色彩规划》等14个专项规划以及县域新村总体规划、8个乡镇总体规划、3个村庄规划,形成了点线面结合、重点突出、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发展目标确定后,关键是要用硬措施打掉“拦路虎”。
打掉拆迁难这条“首虎”,靠的是十指握拳的苦干。
康定老城区拆迁征地改造,涉及多个省州部门和企业,群众诉求多、期望值高,历史遗留问题多,拆迁协调难度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主动担当担责,坚持“拆”字当头,整合市“四套班子”力量,组建强有力的拆迁工作组,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本着“阳光拆迁、依法拆迁、和谐拆迁”的原则,发扬“三个千万”精神,推行“三三二”工作法,做细“三个层面”工作,完成了公主桥、将军桥、北门印刷厂等片区改造拆迁工作,拆迁危旧房5.6万余平方米。
破解避险难,靠的是立马亮剑的实干。
邀请国家地震局、住建部等11名资深专家,举办城市安全研讨会;打通老城区背街小巷应急避险通道5条,修建大中型避难场所4个,让市民避险有通道、避难有场所;编制地震应急、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等19项专项预案,组建市级1支综合、6支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综合及应急疏散演练10余次;学校坚持“每周一跑” 应急疏散演练活动,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记者)按照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任务,州环保局统筹甘孜州农牧区特点和环保部门优势,结合《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环保扶贫工作,绘就“十三...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