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青山
临近毕业了,南充卫校09级护理班的志玛拉姆很纠结:三年的专业学习即将结束,就要离开朝夕相处3年的老师和同学,走上工作岗位了。“南充就是我们 ‘9+3’学生的第二个家,在这里我们时刻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爱。”志玛拉姆的话道出了该校166名“9+3”学生的心声。
“人人关爱‘9+3’,教师忘记了星期天。”南充卫校校长彭海涛的这一句话背后,折射出学校、教师的辛苦付出,而这种付出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截至目前,该校“9+3”学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没一人中途退学,16名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2名同学参军入伍。
2009年8月底,当第一批来自甘孜藏区的学生到校的时候,学校面临着宿舍和教室紧张的难题。当年9月,学校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紧急修建了可容纳100多人的临时板房宿舍,内地学生们主动让出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学生公寓和教室,住进板房,在临时教室上课。
由于第一批“9+3”学生没有学历限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些是小学文化程度,有些是初中在读,有些是初中毕业。再加上大多数学生不会说汉语,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障碍。南充卫校学生科长、“9+3”办公室主任杨露清楚地记得,当时和藏族同学交流,只有点头和摇头,“交流1个多小时,同学说不了两句话”,上专业课程的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全校迅速开展了一帮一、多帮一活动,结对帮扶,让来自藏区的同学顺利融入学校生活。志玛拉姆就是彭海涛结对帮扶的同学,除了课余时间教拉姆普通话、补习专业课外,还像关心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拉姆,逢年过节总是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过,让拉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懂事的拉姆,也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她经常参加志愿服务,关心同学,努力学习,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阿批是个聪明调皮的同学,杨露和藏区老师仁孜多吉就重点帮扶他,“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是陪阿批度过的”。调皮的阿批在老师、同学春风化雨般的帮扶下,改正缺点,认真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学生。去年底,阿批应征入伍。临走的前一天,阿批向学校和老师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自己的谢意和美好祝愿。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夏俊林记者陈松)4月19日上午,以“多捐一点、少用一点、热情一点、宽容一点”为主题的甘孜消防“微公益·我行动”活动在甘孜州消防指挥中心启动。甘孜州消防支队副支队长却吉尼玛代表官兵发...
甘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孜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