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泸桥镇塘坊村民在羊肚菌大棚察看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田杰 摄九龙县兴起毛驴养殖产业。 谢臣仁 摄色达牧民服装加工成为增收产业。 本报记者 田杰 摄
◎本报记者 马建华
“
甘孜州持续扩大“3个100公里”产业带和“2个100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88万亩,继续推进港澳台直供蔬菜基地建设,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农牧特色产业。积极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围绕“一核三区”文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6+2”重点业态,启动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2个。围绕“康养服务、药材加工、研发孵化、文化展示”,种植药材6.7万亩,生产制剂200吨,实现产值10亿元,让千年藏医药焕发“现代青春”。
决战贫困奋斗路
“五一”小长假,道孚县各卡乡冻坡甲村的邓珠泽荣便迫不及待地让儿子开着家里新买的轿车,一家人准备自驾车去成都、乐山等地游玩。“你可能不信,五年前我家是全村最穷的,连吃饭都成问题。”邓珠泽荣感慨地告诉记者。
邓珠泽荣一家是多年前从八美镇移居到各卡乡的,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家没有在村上分到土地,家里的开销都靠政府的福利政策和挖虫草、采松茸的收入,只能勉强度日。去年,该县康巴渠德农牧事业发展合作社与该村达成了定点收购牛奶的协议,邓珠泽荣依靠政策的支持成为了一名养牛户。2017年,他养了50多头奶牛,光是卖奶制品的收入就有近十万元;村合作社的5亩高原草莓,产值近12万元,他家从中获得了几千元的劳务收入和分红收入。有了这两项收入,邓珠泽荣一家迅速由特困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甘孜县拖坝村的村民们不仅劳动场地从旷野搬到了大棚,而且所种的农作物也从过去的青稞、马铃薯,换成了花卉、草莓、番茄等新品种。拖坝村,正全力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为一体的藏式风情农庄——孔萨农庄。
在海拔4100米的理塘县奔戈乡建工厂,牦牛奶从天然牧场直接进入标准化生产车间,产品通过装冰袋源源不断空运到北京、上海、成都等高端市场。蓝逸公司所生产产品层层递进、各有风采,独具藏区特色,“圣洁甘孜·康定蓝逸”打响了品牌、占领了市场。
作为四川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蓝逸公司致力将蓝逸建成全球知名品牌,全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特色产业,按照“龙头企业+牧场+专业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摸索出一套企业与牧民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产业化框架体系,惠及理塘5.9万农牧民。特别是公司正筹备建设的牦牛乳加工基地,日处理牦牛奶将达到20吨,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有力地带动了农牧民就业增收。
4月30日,记者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和若海村看到了150多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大棚里,青椒、茄子、丝瓜等十多种果蔬长势喜人。泽翁彭措和其他村民正在采摘小番茄。大棚外阳光明媚,但仍然寒气袭人,大棚里却春意融融,温度高达摄氏20多度,泽翁彭措的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他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小番茄已经上市几个月了,把最后这点小番茄销售完后,公司会考虑更换其他蔬菜品种。
作为“拿工资”的农民,泽翁彭措对目前的收入和工作感到十分满足,他今年58岁了,由于年龄偏大,外出打工,没有技术,体力也不好,受到很大局限。2015年,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吉绒村,彻底改变了他和部分村民的生活状态。在县上的支持下,他们11户农户成立了吉绒村专业合作社,每亩土地按照500元的价格流转给盛煌公司,他一共流转了9亩土地,年收入4500元,作为合作社成员,年底还可以根据公司效益分红。年底,他还分红2500元。泽翁彭措说,村民在蔬菜大棚里打工一天收入100元,劳动时间不超过8小时。年纪稍大的男人和妇女村民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够挣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照顾到了,公司空闲的时候,他还可以种庄稼、发展养殖业,到附近工地打工挣钱,土地流转资金和打工收入算是他的纯收入,自己一年能够挣两万多元。他有一个女儿在教书,一个儿子在开小卖部挣钱,家里负担不重,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舒心。
2016年,依托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斯木镇吉绒、若海两个村流转土地500亩,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等方式,使“飞地”成为贫困村产业支撑,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890元,成功实现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除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园内打工的收入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来自炉霍县包初村的村民柔吉就是在园内长期打工的工人之一,已在园内工作了8个月,工价每天100元,如此一来,每个月仅工资收入就有2000余元。
目前,该园区已完成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包括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个、1个观光大棚,总面积85亩,另有露地蔬菜178.4亩。实现并应用了钢架支撑、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防治等15项新技术,使用年限超过20年,现已种植黄瓜、大番茄、水果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和花卉,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炉霍县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据了解,炉霍县深刻分析88个贫困村的资源禀赋,特别是针对资源贫瘠、土地分散的贫困村,大胆开展“飞地”产业扶贫模式的尝试,跳出贫困村,探寻致富路。2017年,炉霍县整合资金4000万元,在斯木镇吉绒村建设100个冬暖式钢架大棚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48个贫困村纳入“飞地”产业扶贫项目。未来五年,力争发展设施大棚1000个,其中“飞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880个,实现对88个贫困村全覆盖,使“飞地”经济不仅在脱贫攻坚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在得荣县茨巫乡郎达村,20余名村民在土地上挥舞锄头,种植黑枸杞。五斤多吉干得最起劲。多年前,五斤多吉因病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债务。村里成立了雪域天顺黑枸杞合作社,并流转300亩集体耕地种植黑枸杞,他在合作社找到工作。一年下来,他从合作社获得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金分红近万元。
2017年,甘孜州千方百计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累计引进培育涉农企业142户、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96个、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67万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175个,首次实现蔬菜供(香)港直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菜篮子”州长负责制,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收。
产业铺筑小康路
草长莺飞四月天,沐浴在高原温暖的春光里,行走在大渡河沿岸的田间地头,一座座羊肚菌大棚很是惹眼。近年来,甘孜州已成功探索出羊肚菌净作、套作、轮作等栽培模式,从而提高土地、设施利用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在泸定县田坝乡上松村雪山食用菌种植基地,一个个黑色遮光网覆盖的大棚下,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涌满整个菇棚,个个头上顶着细细的水珠,如带着露水的黑珍珠般散落一地。
“今年种了10亩,按目前长势,预计亩产400斤鲜品没问题,加之今年鲜菇价格稳定在50元左右,又将是一个丰收年!”基地负责人李守城说,以前种玉米、蔬菜,每亩地年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除去所有成本纯收入上万元。
“羊肚菌的产值是传统农作物的10倍以上!”州农科所所长、研究员杨开俊介绍,甘孜州大渡河沿岸区域气候土壤适宜,是全国生态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优势产区,产量高、品质好、产值高。随着人们对羊肚菌需求的逐年增大,仅靠野生资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人工栽培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四川省农科院与甘孜州“院州”合作机制,甘孜州把羊肚菌产业发展作为深化“院州”农业科技合作重要项目,努力做大做强羊肚菌产业,使其成为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的富民产业。
2015年3月21日,在省农业厅组织的“甘孜州羊肚菌产业推进项目”测产验收中,康定市怡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0亩“川羊肚菌1号”新品种,测产结果鲜菌亩产达508公斤,创造了全国羊肚菌单产的新纪录。按照当时羊肚菌的市场价格每公斤150元计算,其每亩产值7.62万元,助农增收6.02万元。
“我们村种植的10亩羊肚菌已采摘了两批,收鲜菇8000斤,目前地里还在出第三批,预计亩产鲜菇在800斤以上,收入近50万元左右。”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示范户喻群介绍高产经验。
杨开俊坦言,通过近年来的试验推广,甘孜创造了羊肚菌单产纪录,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增收致富,但同时也发现羊肚菌产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上,农民投资有限,政府应加大扶持,提升农民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今年我们通过规范大棚设施并人工增温,15亩羊肚菌亩产300斤还是很有把握,现已采摘了一批,收入10多万元,全部采摘完将收入30万元,带动12户农户增收。”谈到羊肚菌种植,康定日地村智鹏种植专合社王延志深有感触地说。
按照全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将在甘孜州东部大力发展大渡河流域羊肚菌产业带和泸定县生态林果产业带。
2017年,大渡河流域羊肚菌产业带康定、泸定、丹巴和海螺沟管理局正进一步优化羊肚菌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工作,与甘孜州圣水净土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强对接,商讨羊肚菌产业发展模式,开展菌种繁育中心、初加工中心、深加工中心、交易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的沟通协调工作。
今年3月底,在四川羊肚菌生产观摩培训暨产销对接会上,副州长何康林宣布,甘孜州在2020年前将在大渡河沿岸的丹巴、康定、泸定三县(市)打造四川省最大羊肚菌产业基地,实现羊肚菌种植面积3万亩。
“如果在2020年前实现3万亩羊肚菌种植计划,这意味着甘孜州将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羊肚菌产业基地。”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甘炳成说,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羊肚菌种植面积6万亩,四川省3万亩,甘孜州1.2万亩,因为“三高”及地理气候影响,羊肚菌产业在外省上规模很难。
“给每户羊肚菌种植户都有6500元的产业支持资金,去年政府一共投入了2600万元。”陈雩说,这在一定程度缓解了种植户首次投入资金过大的压力。记者了解到,丹巴、泸定针对羊肚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也分别达到2100万元和2000万元。
从5A景区到农家小院,从“飞地”园区到产业“长廊”,从传统藏药到新生“蓝逸”……立足实际看长远,甘孜州打造“三个百公里”产业示范带,建设产业立体格局——
东部建成12000亩羊肚菌产业带,发展10000亩核桃、10000亩花椒标准化示范基地,打造“花海花湖鲜花山谷”景观;
北部建设20000亩春油菜基地、300亩大葱基地、40万棒黑木耳基地、5000亩百合产业园区,建设“飞地”产业基地引导48个村建成蔬菜大棚100栋、78000平方米;
南部打造以甲洼、濯桑、藏坝三乡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日基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巴塘2000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
同时,力争到2020年建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两个“100万亩”,建立水果、蔬菜、林果、中藏药、畜牧业和食用菌“六大基地”,开发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特色产品”。
在甘孜大地,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带来的群众增收现象随处可见。甘孜州紧紧围绕产业扶贫持续攻坚,以全域旅游统揽产业发展,推进农旅、牧旅、文旅深度融合,把旅游业打造成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拓展3个百公里脱贫奔康产业带建设成果,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成片成带成规模推进产业扶贫。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一九三六年五月,我从红军大学政治连毕业后,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部警通营任政治委员。正赶上部队在炉霍短期休整,部队缺少粮食,生活困难,很多同志因长期吃不到蔬菜,患了夜盲症。有的人把一群群...
炉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炉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