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记者走进素有“康巴第一村”之称的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曾经的泥泞小道变成宽敞的柏油马路,满眼的红瓦“崩科”(藏式木石房子),家家户户院里花香扑鼻,环境清洁靓丽。
说起虾拉沱村的变化,村民们自豪地说:“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一是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好,二是我们的村党支部引领我们奔上了致富路。”
□何泽晓 本报记者 陈建兵
党建新模式带民致富
眼下正是高原地区青稞的丰收季。虾拉沱村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适合高原农耕,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有“炉霍粮仓”的美誉。虾拉沱现有耕地1505亩,其中青稞良种示范基地和马铃薯良种示范基地1200余亩。
正在地里和村民一同忙碌的村支书吴福寿告诉记者,为了让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的先进性在生产经营一线和助农增收、带民致富中充分展现,虾拉沱村创立“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党建新模式。由党支部牵头,依托虾拉沱村青稞种植、养殖业发展优势,把大户、党员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协会(合作社)的专业优势、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村支部不直接介入协会(合作社)内部管理,而是引导、帮助协会(合作社)完善和健全制度、机构设置、规范管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虾拉沱村种植协会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管理,建立马铃薯基地、优质青稞基地。雪域俄色茶种植合作社种植的俄色茶树达120亩,年采茶叶500余斤,年创收3万余元。农机合作社实施有偿机耕、机播和机收作业,入社人员涉及5个村320户农户,服务面覆盖全县10个农业乡镇及邻县的甘孜、道孚,年创收42万余元。
2008年,在村委会的号召和带动下,集体注资30余万元创办的金鹿种植养殖业协会,已发展会员98人。村委会积极引导养殖合作社按照统一销售、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提供猪崽的“五统”方式,推行规模化养殖。目前,已带动全村100余户散户养殖,实现全村年出栏生猪1134头。
“生在虾拉沱,我很幸福”
虾拉沱村人把如今的富足,归功于有一个好的村支部。
1998年,吴福寿高票当选村支书。“从今天开始,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有困难大家一起担。”十几年后,承诺成为现实。在他的引领下,一个团结、为民的村支部获得了村民的信任。
除了产业发展,村支部还积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2011年,村支部四处奔走,积极争取资金90余万元,修建养殖大户猪舍污水处理池,硬化散户猪舍地面;多方筹资30余万元修建2个消防水池,购置2台消防降雨器,7个消防栓,建立消防管道1600米。先后新建和改造村组道5公里,实现户户连水泥路,组组通柏油路,在全县率先实现道路改造率100%。
年近七旬的贡却是五保户,可她并不孤独。过节了,吴福寿和两委班子成员陪她过节。平时,大家轮流到她家劈柴、挑水、洗衣服。不久前,贡却住上了村里安排的新房,“生在虾拉沱,我很幸福。”老人说。
新闻推荐
专业课程量身定制,入学就签《就业协议》□本报记者江芸涵还有两年,罗娜就大学毕业了。她的同学,有的已经开始着手谋划未来的就业出路。罗娜却不需为此犯愁——作为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
炉霍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炉霍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