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新闻 稻城新闻 乡城新闻 巴塘新闻 理塘新闻 色达新闻 石渠新闻 白玉新闻 德格新闻 新龙新闻 甘孜县新闻 炉霍新闻 道孚新闻 雅江新闻 九龙新闻 丹巴新闻 泸定新闻 康定新闻 得荣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甘孜州 > 泸定新闻 > 正文

泸定:铁索托起希望 银线牵来小康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6-10-27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入口处的几个大字遒劲有力,耳边似乎还能听见大渡河水的咆哮声和敌军射击的炮火声;眼前似乎还浮现红军沿着仅有十三根铁链的泸定桥攀索前进的画面。81年前,红军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如今,泸定桥成为游客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长征精神的景点。一到晚上,泸定县城主街边的路灯、楼房的电灯、商家的广告牌纷纷亮起,灯火辉煌,与古老的泸定桥交相辉映,诉说着革命老区80年来的沧桑巨变。

泸定桥边,许多商家陆续开起农家乐,“这几年电力供应越来越稳定,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游客也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川西旅游。我们农家乐旺季的时候每天要接待上百人,生意可红火了!”说起电给泸定带来的变化,开农家乐的张老板乐得合不拢嘴。

在距离泸定桥约23千米的地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革命老区——岚安(藏族)乡。今年71岁的黄能贵虽未能亲眼见到红军在自己家乡战斗,但他多年来研究长征,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黄大爷说:“1935年11月,红军约2万人途经岚安,在这里与敌人发生大小战斗7次,共607名红军牺牲。当年,岚安乡百姓全力支援红军,在这里建立了泸定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虽然红军只停留了53天,但红军长征的精神和信念却留在了岚安,留在了泸定。”

黄大爷对岚安乡这些年来的变化颇有感触。他回忆,岚安乡由于偏远险要,解放后发展也非常迟缓,照明只能用麻油和煤油,直到1973年,乡里修了个50千瓦的小水电站,才第一次通了电。分片区用上了电灯,家里亮堂堂的,大家打心眼里高兴。可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好多人想用电器的愿望了。

“幸好你们帮我们解决了用电难题。”黄大爷乐呵呵地说,“前些年乡上搞农网改造,电力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地立电杆、拉线,冬天特别冷,他们头发上的汗都结成了冰……”黄大爷回忆着这些往事。“那时候从泸定县城到乡里的公路还没修通,好多地方运送电杆都只能靠人扛马驮,老百姓看见电力工人实在是辛苦,都主动帮忙,积极性和当年支援红军没两样,就是盼望着这电能早点接通。“多亏了他们,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器,生活一下就迈入了新时代。”

岚安乡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安刺绣,黄大爷的爱人就是传承人。他们将手工刺绣的精美作品,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包包、衣服等,远销海内外。“要是没电,电动缝纫机都没法工作。”黄大爷的爱人在一旁说道。

岚安乡里,黄大爷自己出资修建了一座爱国纪念展览馆,馆内摆放着他多年来搜集的红军在岚安的图片文字资料。岚安乡最高处耸立着一座约20余米高的长征纪念碑,不远处,一座烈士陵园正在修建。泸定城内,游客在泸定桥上感受当年的惊险,在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了解长征的艰辛,纪念那段不朽的历史。

路旁的电杆,山上的铁塔,飞架的银线是电力员工在革命老区留下的点点印记,见证着革命老区的发展和进步。藏区电力建设是一条永远没有终点的长征之路,作为守护藏区的电力人,必将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好藏区电网,为藏区百姓做好服务。

(黄丽徐艺 向莉莉)

新闻推荐

磨西:红军的故事广为传颂

图为“磨西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蓝天白云映衬下,皑皑雪山巍峨壮观,宁静小镇古朴秀丽。9月6日,经过近千里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来到泸定县磨西镇。磨西,旧时称为“磨西面”。磨西独特的台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泸定:铁索托起希望 银线牵来小康)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