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徐兴贵老师,自2003年9月以来,已经是第6次赴甘孜州泸定县支教了。其间,他仅仅回到成都市双庆中学工作过两年。他说:“较之成都,泸定的教育事业更需要我,所以我才一次又一次申请支教。”
开栏语
2001年,成都市启动对口支援甘孜教育发展工作以来,已经先后有2400余名教师志愿者赴甘孜州支教一年以上,更有3000多名名优教师组成“名师讲学团”分批赴甘孜讲学。
10余年来,成都市的这些优秀教师志愿者为甘孜教育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成都市还有一大批教师志愿者,从中心城区学校奔赴农村学校或边远区(市)县学校支教,推动着成都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闪光!
从今日开始,本报特开辟《支教志愿者 以实际行动诠释雷锋精神》栏目,介绍几名成都市支教教师志愿者的事迹,并希望读者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延续。
徐兴贵是成都市成华区双庆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自2003年9月他第一次踏上赴甘孜支教的路程后,每当一年的支教期结束回到成都,他就又着手申请下一次再赴甘孜支教——8年半的时间中,他仅仅回双庆中学工作过两年,6度赴泸定支教。
曾经在歌舞团工作过的徐兴贵在西南师范大学时学的是中文专业。在双庆中学也一直教语文。在甘孜支教的6年中,他曾先后在泸定二中、泸定中学工作过,如今,因为甘孜学校更需要音乐老师,他这个中学语文教师又主动到成武小学(以杨成武将军名字命名的一所“红军小学”)当起了音乐教师。他说:“也许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铿锵旋律和歌词早已铭刻于心,也许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明眸把我召唤……”
“学生也是我的儿女,他们也需要我”
2003年教师节,是一个让徐兴贵老师难以忘却的日子:他的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合格率100%,优生率65%的好成绩。而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多年的愿望——赴贫困山区支教,也即将实现,那天正好是出发的日子。
从那天开始直到今天,8年半的时间中,他已经6次赴泸定支教。
第1次支教时,有人问徐兴贵:“你女儿和儿子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中考了,你也不年轻了,为什么还要去支教呢?”徐兴贵笑笑说:“学生也是我的儿女,他们也需要我,少数服从多数嘛。”他,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甘孜泸定支教的征程。
在泸定二中工作期间,徐兴贵教2个班的语文课,工作量已经不小了,可他还承担了学校合唱队和武术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徐兴贵把新课改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深得同行好评,也很受学生欢迎。
徐兴贵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而是主动承担起了学校课余文体活动的指导,组织孩子们锻炼身体,学习音乐。在校庆日和校运会开幕式上,徐兴贵训练的合唱队演唱了《和平摇响风铃》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合唱曲目,武术队表演了刀、剑、棍、拳等武术节目,深得全校师生的赞赏。
“你们应该为生长的家乡感到自豪”
在泸定二中,徐兴贵曾在他所教的2个班开展过一次“小手牵小手”的语文活动。他组织泸定二中的学生与成都市双庆中学同年级的学生互通书信。他认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书信类文体的写法及邮递常识;二是让两地孩子互相了解,让山区孩子了解大都市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让成都孩子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当地的民风民俗。书信交流一段时间后,徐兴贵发现他的泸定学生开始羡慕成都的学生,对生长在贫困山区感到自卑,徐兴贵开导他们说:“‘二郎山\’、‘大渡河\’、‘长征路\’、‘泸定桥\’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词,你们的家乡,母校坐落在这举世闻名的地方,你们应该感到自豪。”时值学校正在征集校歌,徐兴贵立即写了一首《泸定二中之歌》,把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学校的校训和发展方向等内容写进了歌词,并谱了曲。歌曲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师生们的喜爱,录了音,在学校广播系统播放,并在校运会开幕式上组织学生齐唱。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第1次赴甘孜泸定支教结束后,徐兴贵立即申请“再延续一年”。
他在第3次赴甘孜州支教后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山区的孩子聪明,重感情。我永远忘不了这里的学生,这里的孩子。他们热情的笑脸让我难忘;他们依恋老师的眼神让我难忘;他们抢着替老师背手风琴的情形让我难忘;他们发自内心写满的那一张张信纸,满是对老师充满敬意的赞语让我难忘。”
“我似乎感觉到我手中的笔非常沉重,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此时此刻心情沉重。写完这份总结,也就意味着我的支教工作将画上一个句号,意味着我不得不离开,而我又不愿意离开那些纯朴可爱的山区孩子。但愿我有第4次、第5次甚至更多次的支教,来了却我对山区孩子们的牵挂。”
第4次支教时又有人问:“你上有老下有小,又年过半百,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支教工作呢?”对这个问题,徐兴贵在他的思想汇报中是这样回答的:“是啊,为什么呢?也许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铿锵旋律和歌词早已铭刻于心,也许是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明眸把我召唤……,总之,我第4次来到泸定支教,我的直觉告诉我,这里需要我。我真的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有爱心,奉献给这片红色土地。”
徐兴贵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有需要我就应付出”
2010年暑期,徐兴贵又一次主动请缨,第5次踏上了赴甘孜支教的路。
徐兴贵多才多艺,“放到哪里,哪里亮”。因为甘孜学校需要音乐老师,他在成武小学当起了音乐教师。在泸定县成武小学,徐兴贵担任全校5个年级7个班的音乐教学工作,每周14节课。此外,还担任了学校鼓号队和合唱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在音乐教学方面,徐兴贵以竖笛教学和歌唱为主,以视唱、练手和音乐欣赏为辅。
2011年的教师节前,徐兴贵第6次奔赴泸定,再一次把自己辛勤的汗水洒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
徐兴贵热爱工作,也热爱学生,对待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他曾说:“学生有需要我就应付出。”学生李霞家贫,徐兴贵多次拿钱帮助;学生付美病了,没钱看病,硬撑着,徐兴贵知道后,送她去看了病,并为她支付了医疗费;看到学生喝自来水,徐兴贵心疼,为他们烧好了开水,并买来杯子,劝他们别喝生水。在给学生选购竖笛和武术器械时,他尽量替学生着想,精打细算,把价格讲到最低,尽量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徐兴贵热爱山区,热爱山区的孩子,他的支教热情也深得了家人的理解。在成都的妻儿理解,在攀枝花的年老父母也同样理解。就在徐兴贵第2次支教期间,他68岁的母亲,因患恶性肿瘤动手术,直到从手术室里出来,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徐兴贵才得到他父亲的电话。两个月后,母亲去世。徐兴贵深感愧疚的是没能为自己深爱的母亲在重病期间尽一分孝心。
徐兴贵老师以忘我的付出和对山区教育、山区孩子的热爱,赢得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也得到了广泛赞誉。他曾荣获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先进个人;成都市“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个人”;泸定县支教优秀教师等称号。本报记者 周波 文/图
新闻推荐
参加“法治四川行”的全国媒体记者藏区行本报讯(记者庞莹)8月6日至7日,全国媒体“法治四川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三采访小组来到甘孜州,深入康定、泸定等县的多个村社和部门单位走访,用独特的视角发掘和...
泸定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泸定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