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东风堰总干渠马家坡水库大坝青衣江陶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欧山 摄沫溪河踏水水文站犍为县石溪镇前丰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乐山水勘院援建的理塘县夺曲河水库大佛水库金口河大瓦山五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井研县研溪湿地公园■记者张清
三江奔腾,润泽嘉州。在新时代回望,来路激昂,前路浩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乐山市水利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堰、塘、堤、闸、井、车等简易水利设施,发展到拥有青衣江流域乐山大型灌区、“三江”堤防、大佛水库、观音岩水库等3.1万余处水利工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水务系统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工作总基调,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夯实水利基础设施,高位推进河(湖)长制,科学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全面提升了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而今,乐山市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验收,创建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东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并被评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事业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嘉州大地上,一条条河流和谐流淌,一座座水利工程巍然屹立,一个个水利项目润泽山川,一片片绿洲生机勃勃,一股股清泉进村入户,一个个水利风景区风光如画……处处都能感受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
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乐山市立足实际,着眼民生需求,瞄准发展目标,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乐山水利工程大发展时期,嘉州大地上,整修堰塘、建提灌站、新修引水渠堰及水库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场景。跃进渠、高中水库、关子门堰、沫江堰、新店水库、岷江“百里长堤”等一批批水利工程相继兴起,奠定了全市现代水利事业的基础。始建于1958年的大佛水库,经治理和扩建后现可灌溉14个乡镇、106个村、14.87万亩农田,解决包括井研县城在内的14个乡镇2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水库蓄水后,水面达8000亩,为全市最大的人工湖。
改革开放以来,乐山水利建设沿着巩固与发展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的轨道,积极开展了“治病工程”“扩灌工程”“粮专工程”“长治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2000年以后,水利建设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时期,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农田水利向社会水利发展。
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1015处。其中,水库224座(中型8座、小Ⅰ型47座、小Ⅱ型169座),引水渠、堰2778处,塘坝8435处,提灌站1657处,机电井447处,窖池等其它小微型水利工程1747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231.17万亩,建成各类堤防424.71公里。
城乡一体保障饮水安全
饮水安全涉及千家万户。
70年来,乐山市始终将饮水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双水源、互备用、一张网、全覆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统筹利用中央、省、市、县各级资金近30亿元,加大城乡供水工程建设,全市供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城市供水方面,重新布局市级饮用水水源地,形成“双水源、互备用”的供水格局——分别在夹江县青衣江陶渡和市中区大渡河安谷电站库区建成2个取水规模各20万吨/日的取水工程,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并完成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十三五”以来,中心城区已建成自来水厂5座,日供水规模达到30万吨、可满足150万人口用水需求。除中心城区外,其余各县级城市均建成安全稳定城市供水系统,满足县城居民生活需要。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县级备用水源建设。
此外,出台了《乐山市城镇二次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技术导则(试行)》,导则作为《四川省城市供水条例》的补充配套。在全市开展城镇二次供水规范化建设,有力推动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
农村饮水方面,基本解决了全市24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4.5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4.4%,城镇自来水管网行政区域内覆盖行政村比例已近50%,超全省平均水平。
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色。70年发展进程中,乐山市多措并举,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70年来,全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总治理度24.04%(超省平均4个百分点)。
进入新时代,河(湖)长制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共设置市、县、乡、村、组五级河长6676名、湖长2459名,形成河湖共抓共管共治管护合力。截至今年8月底,市、县、乡三级河(湖)长开展巡河督查8.39万余次,发现并处理各种问题2.63万余个,有效解决了一批水污染等环境突出问题,河湖水质得到有效改善,6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3.3%,38个市控考核监测断面出境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奋斗蓝图正逐步成为实景图。
推动水旅文化融合发展,全力做好做活“水文章”。近年来,紧紧围绕“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助推乐山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成金口河大瓦山五池水利风景区、犍为桫椤湖水利风景区等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沐川县黄丹水利风景区、井研县三青台水库水利风景区等8个省级水利风景区。东风堰于2014年9月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7年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10个典型案例之一,2019年5月被评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通过采取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污染综合防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等8大措施,近3年累计完成投资103.5亿元,实施10大重点示范项目、33个项目群,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8年顺利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验收。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全面提升
治市必先治水。近年来,乐山市水旱灾害防御立足于“防”,做到关口前移,重点开展了监测预报预警、水利工程联合调度等“防”的工作。
在防汛减灾工作中,筑牢防汛减灾网,全力防范化解重大洪涝灾害风险。通过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水利工程动态监控系统,全市已建成各类监测站点1757个;建成异地视频会商系统,提升了决策会商水平和时效,实现了从人防到技防的飞跃发展。自2010年系统陆续建成后,通过自动监测预警,全市累计转移群众21.9万人,避免山洪灾害1786起,累计实现减灾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
在抗旱方面,乐山市强化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均成立了抗旱服务队;坚持加强旱情监督和预报、合理调配水资源,定期研究、经常督查,形成抗旱合力。多年来均有力应对了阶段性旱情,未造成大面积因旱成灾等情况。
水利技术支撑有力
水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技术的强有力支撑。
乐山市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简称“乐山水勘院”)创建于1963年,前身为乐山专区农水局水利设计队,1994年之后更为现名,现为市水务局直属事业单位,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同时具有水利水电设计和工程勘察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
建院50多年来,乐山水勘院几代勘测设计工作者,秉承“质量第一、公正科学、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设计理念,先后完成杨村电站等150余个中小型电站,大佛水库等200余个中小型水库新建及除险加固工程,青衣江流域乐山灌区等30余个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岷江犍为北门堤防、青衣江市中区工农兵堤防等100余个防洪治理项目,乐山市第五自来水厂等60余个安全饮水项目的勘察设计。完成市、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河道采砂规划、供水规划、防洪规划等80余个综合及专项规划。
50多年来,乐山水勘院主动担当作为,在全市技术援建、应急救灾、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技术援建非洲利比里亚开始,先后参与了石渠藏区电网技术援建,“5·12”汶川地震德阳市中江县、罗江区灾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对口水利援建等项目。此外,乐山水勘院担负着全市防汛抗旱各项应急抢险技术突击队的职责。在2011年峨眉山市九里堰塞湖、2014年青衣江市中区杨湾堤防、今年中心城区竹公溪堤防等应急抢险项目实施中,该院均派驻技术人员现场研究制定技术方案、指导抢险工程施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盛世活水谱新篇
70年砥砺奋进,新时代再创辉煌。喜看今日之乐山,江河竞秀,城市因水而更加灵韵动人,乡村因水而更加生机勃发,人们因水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展望未来,至“十三五”末,全市将力争完成投资502亿元,建设460个项目,争取实现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农田灌面17.89万亩,改善灌面49.74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面10万亩,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供水率80%以上,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占同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控制在1%以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3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70%以上,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健全完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乐山市水务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滴水石穿的韧劲,不断砥砺前行、拼搏实干、开拓创新,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坚实的依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水利基础,续写乐山水利事业辉煌发展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水务局提供
新闻推荐
喜收牧草。甘孜日报讯眼下正是川西高寒牧区牧草收割季节,10月3日,理塘县藏坝乡藏青扎喇人工饲草料基地,当地牧民在割草机上...
理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